李世炯
摘要:寫作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如何引導學生隨文練筆,體現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技巧。本文通過“利用插圖”、“補充空白”、“模仿寫法”和“續寫結尾”等方法,結合相關課例,找準課文的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
關鍵詞:找準;結合點;隨文練筆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寫作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與自由表達創設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鉆研教材,找準讀寫點,引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這樣,才能在不斷的訓練和積累中,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同時克服“怕作文”這個老大難的問題。
一、利用插圖,隨文練筆。
翻開小學人教版教材,我們會發現教材里有許多生動形象、色彩明麗的精美插圖,這些插圖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形象化,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了方便。這些插圖的內容,很多都是學生所熟悉的事物,有助于學生找到思想的共鳴,碰撞出美麗的火花,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將看圖與讀文相結合,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幫助學生學習課文。往往,用這樣的方法去進行教學,學生會較容易熟悉課文內容,使課堂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的背景是兩人送別時候的畫面插圖,在學生掌握了詩意后,我們可以安排學生根據畫面把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進行寫作的訓練。有了詩歌的大意在腦海,再觀察插圖上的細節,學生適當將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能夠很輕松地改寫成一個小故事了。在練習中,有的學生是這樣寫的:“在剛剛下過雨的早晨,路面一片潔凈,柳樹在雨后顯得更加青綠。詩人握著元二的手,依依不舍之情洋溢在臉上。他說:老朋友,請喝下這一杯送別的酒吧。你一路西行,走出了陽關之后,就很難看到熟悉的臉孔,也再也沒有像我這么知心的朋友了!元二聽了,熱淚盈眶,喝下了這杯酒,連說:老朋友,珍重。我會永遠珍惜我們的友誼的!然后,兩人拱手道別,元二一邊走,一邊頻頻回頭,過了很長時間,才走出了詩人的視線。”看,這樣的改寫,實在是融入了小作者的感情了,讀來令人感動。又如《鄉下人家》一文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家六人在瓜棚架旁圍坐的畫面的情景,但是文中沒有具體描寫。這樣,就給隨文寫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人物的動作、表情,想象人物說了什么話,以及會做些什么事。在腦子里醞釀好之后,再寫下來,從而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良好的讀寫能力。
二、補充空白,隨文練筆。
我們的語文教材留有許多空白,這些“空白點”留給了學生思考和想象的極大空間,我們就可以利用此空白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補白”,以此來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這是一個有廣闊空間的練筆,教師引導得好,就可以讓學生的思維縱橫馳騁,寫出隨心所欲的美文,達到很好的練習效果。反之,教師引導得不好,就會嚴重地束縛學生的思維,寫出的文章也就達不到如期的效果了。例如《白楊》一文中,作者連用三個“只知道”。那究竟不知道什么呢?根據文中留下的語言空白,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去推想,引導學生圍繞“爸爸媽媽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爸爸為什么要他們去新疆讀書”和“新疆是個怎樣的地方”這三個“不知道”去拓展文本。這樣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會瞬間豁然開朗,創作的靈感也如開了閘的洪水,止也止不住。通過練筆,學生還可以感悟到爸媽的良苦用心,以及感受建設者的艱難工作環境,從而在心里面由衷贊美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又如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時,當學到父親在為了救兒子而不斷地挖掘時,我就引導學生思考并練筆:此時,父親會想些什么呢?被埋在下面的阿曼達又在想些什么呢?這樣提示,學生自然而然的會發揮想象,構思父子心靈溝通的語言去進行寫作,寫出感人肺腑的文章。又如學習了《坐井觀天》,教師可設計這樣的開頭:“聽了小鳥的話,青蛙跳出了井口……”然后讓學生續編故事。這樣設計,彷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寧靜的心湖里早已蕩漾開了美麗的漣漪。然后下筆,就能文思泉涌,涌現出一篇篇美妙的小文,達到較好的隨文練筆效果。我記得,有一個學生用很短的時間,就寫出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我還將它作為范文在課堂上朗讀了呢:“聽了小鳥的話,青蛙跳出了井口。剎那間,它便驚呆了。它驚呆于世界的廣闊,天空到處白云飄蕩,地面上群山環繞,草地遍布,滿眼里都是綠色。還有那潺潺流淌的河水,各種各樣的魚兒在歡快地游泳。青蛙興奮了,它大聲地歌唱:呱呱呱!它又歡快地跳躍,一會兒跳進溪水里,一會兒又跳在草地上,將在井底里無法舒展的郁悶都發泄了……這一刻,它才感覺到是活在一個舒適的世界里。”
三、模仿寫法,隨文練筆。
在我們現行的教材當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很好的范文,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去仿寫,充分發揮范文作用,讓教材中的范文成為學生寫作的“指南”。根據小學生的習作水平,教師在教學中應借助文本“指南”的作用,大量運用片段仿寫,讓學生在仿寫中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寫出優美動人的文章來。如在教學《桂林的山水》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中間部分的“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這一句時,學生會在腦海中出現漓江水清澈可見底,又平靜如鏡的美麗。教師可設計出示相應的小練筆“校園的花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很快的掌握這種句式的運用。另外,我們也可以在教學中安排小練筆,學習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具體的話。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后,也可讓學生運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去練習仿寫景物或活動等片斷的練習。其實,因為有了模式可以“仿造”,學生寫作起來是不會感到困難的。相反,他們在范文的借鑒下,會增強寫作的愿望,心里面生發出“我就不信寫不好”的不服輸心理,從而為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日積月累,經常大量仿寫練筆,自然降低了學生作文的坡度,功多藝熟,學生寫起文章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四、續寫結尾,隨文練筆。
小學課本中的有些課文,內容雖然結束,但總讓人感到意猶未盡,耐人尋味。這些課文,可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和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延伸課文內容,續寫結尾,進行隨文練筆。這種練習,簡單地說,就是將結尾延續下去。寫作是不難的,關鍵是熟悉課文的內容,明白意猶未盡的地方,從而根據課文的內容,合理發揮想象而已。有的學生,即使在平時的作文中寫得不好,但卻很喜歡這種續寫結尾的寫法,而且寫得還不錯呢!如在學了《窮人》時,我先讓學生想想漁夫和桑娜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后結局會是怎么樣呢?他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漁夫和桑娜真能養活七個孩子嗎?他們一家的生活會出現什么奇跡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提出后,我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同桌交流討論,然后讓他們說清楚、說完整。在獲得了口頭說說這第一手資料后,我適當地進行引導和補充,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編寫故事。又如學了《一個村莊的故事》 一文后,我首先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思考:失去這樣美麗的小村莊,實在太可惜了,那生存下來的人會想什么?做什么呢?然后讓學生轉換角色,以美麗村莊的一個幸存者的身份,去體驗角色,表達角色,續寫結尾,進行隨文練筆。這種寫法,純粹是轉換了一個敘述者的寫法,學生們會感覺到新鮮,寫作時當然就不感到困難,輕輕松松就完成一篇結尾的續寫了。
語文教材中,讀寫結合點隨處可見,只要教師善于挖掘文本中讀與寫的契合點,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隨文小練筆,就能給學生多一次傾吐情感的機會,多一份呈現心靈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