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
摘 要: 教師肩負著傳其道、授其業、解其惑的任務和責任,韓愈的《師說》一直影響著我們對教師的角色、職責及教法的認識。作者從傳道、授業及解惑三方面闡述對師德師風的理解。
關鍵詞: 傳道 授業 解惑 師德師風
高中就學過昌黎先生的《師說》,時至今日仍能依稀記得文中的一些語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當時雖然會背誦,但是對其中一些道理一知半解,如今走上教師崗位的我,回過頭來細細品讀這句話,有了新的領悟。
一、傳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文中的“傳道授業解惑”,從字面意思上看,“傳道”、“授業”、“解惑”,三者并列而行。而從功用上看,三者既不是并列關系,又不是遞進關系,而是主次關系。習總書記在同北師大師生代表座談會上指出,“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優秀的老師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1]。由此可見,“傳道”的重要性。當然,“授業”和“解惑”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并不是說二者不重要,而是相對于傳道而言,授業和解惑的重要性略遜一籌。
“傳道”那么重要,把它放在首位。這個“傳道”該做如何解釋呢?“傳”字好理解,傳授的意思。至于“道”,有人把“道”解釋為道德觀念,強調人才培養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也有人把“道”解釋為基礎教育,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突出扎實基礎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這兩種解釋都說得通,但都比較抽象;解釋得具體一點,“道”即為人處世的道理,這種“道”是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種“道”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道”是李廣將軍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種“道”是毛主席所指的一種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2]。理解了“道”的意思,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么“傳道”是放在第一位的。
首先,“傳道”的第一性體現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人,其次才是成才。葉圣陶曾說:“當代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事業。”教育家陶行知說:“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毛主席的《紀念白求恩》說道:“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一種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可見,教學生做人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因為學生只有在具備健康人格的情況下,其他各方面能力才真正有價值。所謂為學,先為人。退一步講,如果把“道”學好了,一個學生即便不成才也可以成人,一個會做人的人,一個具有白求恩品質的人。
其次,“傳道”的第一性體現了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的靈魂。教師要能“傳道”,更要以身作則,“傳道”的基礎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學為人師,更要行為世范[3]。學生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世的態度受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的影響比較大。而在學校因素中教師因素是主要的,人們常說,教師要為人師表。教師要通過言傳把正確的道德觀、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傳授給學生,更要通過身教以榜樣模范的作用影響學生的言和行。教師品行端正,博覽群書,業務精湛,學生自然“親其師”、“信其道”。
二、授業:“授人以魚,授人以漁”
說完了自己對“傳道”和“傳道”的第一性的理解,下面談一談自己對“授業”的理解。“授業”,顧名思義,傳授學業,傳授知識與技術給學生,包括傳授專業知識、專業技術,以及傳授掌握知識的方法。教育家葉圣陶針對教學曾提出“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觀點[4]。讓學生在課內得法是授業的一個主要目的,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就要求教師不僅研究教學內容,更研究教育和學習的規律和方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和掌握學習的規律和方法,為學生主動學習和自學創造條件,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引作用。
人們常說,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5]。但是,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漁夫有一筐魚和一個魚竿,在路上遇到兩個人,一個人要了一筐魚,很快,他就把魚吃光了,后來就餓死了,另一個人要了魚竿到海邊釣魚,但是他沒有到海邊就餓死了。”這個小故事應用到教師對學生的“授業”中,反映了這么一個道理,教師對學生的授業要“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授人以漁比較重要,授人以魚同樣重要,二者偏廢其一都可能會出現故事中餓死的下場。教師要傳授知識給學生,自己掌握的知識必須大大超過教給學生的范圍,習總書記在同北師大師生代表座談會上提到,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夠,在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更談不上游刃有余。可見,教師給學生“授業”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這樣才能開闊學生的思路,拓寬學生的視野。
古代夫子在學堂講學的時候,時不時會讓一個學生站起來講一講對論語中某句話的理解。孔子曾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說明師生互動在古代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課堂上,或提問,或討論,或辯論,可以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而且為了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面對學生的回答和討論,不管答案如何,教師都要肯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欲望。另外,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是必不可少的,講解是基礎,讓學生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自主、探究學習。可以說,教師的講解是源,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是流,只有源,沒有流,學習就會成一潭死水,而只有流,沒有源,學習會變成干涸的沙漠。只有源深長流,學習才會源遠流長。由此,教師對學生“授業”既要發揮教師在課堂的主導作用,一部分知識讓學生被動接受、消化,又要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一部分知識需要學生主動去獲取、去吸收。
三、解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說完了對“授業”的理解,下面談一談對“解惑”的理解。解惑:惑,指困頓、迷惑,教師在“傳道”“授業”過程中幫助學生解除“道”“業”方面的疑惑。解惑是教師的職責,而且教師“解惑”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在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情境下,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對知識的渴望才會非常強烈,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老師能旁敲側擊,對學生提出的困惑給予指點[6]。這樣解惑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知識水平、研究能力還有待提高,教師要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啟發、引導學生對“道”和“業”的思考。否則,學生對“道”和“業”的認識只能停留在原有層次水平上,不能拓展和提高。面對學生的問題,無論學生問什么問題,老師都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好生“差生”區別對待。老師或耐心地解答,或積極地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老師和學生的感情。
四、結語
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是學生學做人、學做事、學會思考的過程,老師對學生傳之以道,授之以業,解之困惑就仿佛在陽光下,園丁用根根木棍將棵棵樹苗扶直,然后培土,再適時地加以施肥、澆水,這樣樹苗才能茁壯成長,這種成長是由內而外的,最為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智.“傳道”是第一位的[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2):40-43.
[2]徐儀明.論毛澤東“一輩子做好事”思想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J].湖湘論壇,2013(3):22-27.
[3]胡丹.淺談高校教師的自我修養與發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35-37.
[4]黃翠霞.培養課外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考試周刊,2011(71):48.
[5]于永華.方法學習:本科生學業標準的重要內容[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86-89.
[6]姜國鈞.溫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學原則及其當代意義[J].現代大學教育,2009(1):9-13.
基金項目:武漢工程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No:X201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