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新 張修華
摘要:目的 分析研討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患者臨床特點以及診療方式。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42例急性闌尾患者,回顧分析其臨床記錄資料,根據是否合并腹瀉癥狀,將其分為兩組,21例對照組(急性闌尾炎患者無腹瀉癥狀)和21例研究組(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癥狀),將兩組患者檢查結果納入對比研討中。結果 研究組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癥狀21例患者,其穿孔壞疽、誤診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比對照組高,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住院天數為(18.76±5.23)d比對照組(10.69±2.82)d長,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闌尾炎患者以腹瀉作為首發癥狀,術前誤診率較高,手術延遲,且住院周期延長。結論 對于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患者,臨床醫生要仔細詢問患者病史查體,爭取可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治療。
關鍵詞:腹瀉;急性;闌尾炎;診斷;治療
急性闌尾炎為臨床中常見的急腹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局限性右下腹壓痛、右下腹轉移性疼痛等,一般診斷并不困難,其臨床診斷符合率大約為90.50%左右[1]。但是,對于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癥狀時,臨床表現為大便量較多、腹瀉次數多時,常常臨床極易出現誤診,為此耽誤治療。此次將42例患者納入研討范圍中,其目的則在于分析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患者臨床特點以及診療方式。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抽簽法,從我院2012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中,抽取42例納入到討論范圍中,根據是否合并腹瀉癥狀,將其分為兩組,21例對照組(急性闌尾炎患者無腹瀉癥狀)和21例研究組(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癥狀)。對照組內10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分布7~68歲,平均年齡(34.09±9.57)歲;研究組內9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分布6~69歲,平均年齡(33.58±9.24)歲。從兩組研討對象一般資料來看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病史特點 發病前均沒有不潔飲食史;患者均無典型轉移性右下腹疼痛,臨床表現為下腹部疼痛,還有左下腹疼痛,每天腹瀉大約為4次~10次,呈稀水樣便,沒有里急后重感,腹瀉量大約為(1000~2000)ml左右;21例患者體征表現,有發熱情況,體溫處于37.5℃~38.5℃,腹部查體顯示右下腹、下腹部腹膜炎體征;輔助檢查顯示,腹部照片能夠看見有小液氣平面,進行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為10~20×109/L,通過大便常規檢查可見膿細胞和紅細胞。
1.2.2治療方式 兩組確診為急性闌尾炎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對于腹瀉癥狀,常規治療措施為腸外營養,禁食,補充機體內的電解質、熱量、水、微生物、微量元素等物質。對于腹瀉疼痛者予以10 mg消旋山莨菪堿片(生產企業:鎮江恒新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2014),肌內注射,1~2次/d;對于腹脹者,予以1 mg新斯的明注射液(生產企業: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7097),在足三里穴位進行注射,1~2次/d;予以復合維生素B片(生產企業: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3478),口服,3次/d。研究組10例患者誤診,對照組2例患者誤診,均誤診成急性胃腸炎,通過手術證實是急性闌尾炎,經手術治療,所有患者術后腹瀉癥狀完全消失,且腹部疼痛消失,逐漸切口愈合。
1.3指標判定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誤診、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天數及穿孔壞疽等,并進行對比[2]。
1.4統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的相關數據整理至SPSS13.0軟件內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可用?字2來進行表示,組間數據用(n,%)進行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來表示,應用(x±s)來表示組間數據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研究組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癥狀21例患者,其中10例患者誤診,8例患者穿孔壞疽,6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28.57%(8/21);對照組21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無腹瀉癥狀,其中2例患者誤診,3例患者穿孔壞疽,1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4.76%(1/21)。研究組穿孔壞疽、誤診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比對照組高,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住院天數為(18.76±5.23)d比對照組(10.69±2.82)d長,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性闌尾炎為臨床普外科常見疾病,該疾病診斷并無困難,并且預后良好。臨床中出現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癥狀并不少見,主要為水樣瀉[3]。可將腹瀉癥狀作為就診首要因素,臨床上應給予高度重視。對于急性闌尾炎出現腹瀉癥狀的因素多為:①闌尾炎后,受到炎性因子的刺激,使腸粘膜充血,出現水腫,使腸蠕動加快,進而引起了排便次數增多;②神經系統內的運動神經細胞釋放大量神經遞質,能夠間接或者直接作用在腸細胞受體上,從而改變腸細胞的分泌功能及吸收;③小兒與老年人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使其腸粘膜屏蔽功能極易受到損傷,腸道菌群失調,直接造成腸道細菌移位;④盆腔闌尾能夠直接刺激到直腸,直接引起腹瀉,如果化膿滲出較多,這時盆腔炎性滲出液將直接刺激到結直腸,直接引起了腹瀉癥狀[4]。
如果急診闌尾炎是以腹瀉癥狀就診時,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此次納入研究的42例患者中,其中12例患者被誤診成急性胃腸炎,其誤診率較高。此次將對誤診原因進行分析,主要為①患者腹部體征并不典型,一般早期病人無固定的右下腹壓痛,出現下腹部腹膜炎體征或者下腹部固定壓痛,這時闌尾炎已發展到壞疽或者穿孔程度,延長了住院時間;②患者臨床癥狀并不典型,其中腹瀉癥狀作為首發癥狀,無右下腹固定疼痛或者明顯性的右下腹轉移性疼痛;③臨床醫師自身對不典型急性闌尾炎疾病的認識不足,診斷思路狹窄,并且對該疾病認識較片面;④目前臨床缺乏有效確切的檢查手段,CT、超聲、X線、尿常規及血常規等檢查對單純性及早期闌尾炎多無典型陽性結果發現[5]。為此,為避免誤診及漏診,總結應注意下面幾點:①診斷過程中,對于病情不清楚時,需留院進行觀察,實時咨詢患者病情變化,特別是當診斷不符、出現體征或癥狀時,應反復檢查腹部體征和詢問患者病情變化,以免誤診。對于急性胃腸炎患者,腹肌軟,其觸痛范圍遍布全腹部,并且右下腹無固定壓痛點以及無腹肌緊張感;急性闌尾炎患者,右下腹有著固定壓痛點,需要反復對腹部進行檢查,進行鑒別。②臨床醫師觀察患者癥狀時,不能光看表面,出現腹瀉癥狀患者,不能濫用止瀉、解痙藥物進行治療,應進行體格檢查及詢問病史[6]。特別是急腹癥患者大多數在夜間就診,無詳細的輔助檢查,若進行體格檢查及詳細詢問患者病史,這對嬰幼兒、老年患者很容易誤診。③臨床治療時,思路要開闊,對腹瀉癥狀患者,應當想到有急性闌尾炎的可能,特別是內科醫師,不但要從自身科室疾病考慮,同時要考慮與相關科室有關的疾病,便可及時請外科援助。確診后,對患者及早手術治療。而山莨菪堿是經茄科植物山莨菪中提取的生物堿,屬于拮抗M膽堿受體的抗膽堿藥,其能夠顯著松弛平滑肌,解除腸道的痙攣,減少腸黏膜水腫小腿分泌物,從而有效促進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
總之,對于急性闌尾炎合并腹瀉患者,臨床醫生要仔細詢問患者病史查體,爭取可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孟欣.14例腹瀉患者的誤診原因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12):147-148.
[2]陳萬敏.對172例兒童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4,(8):255-255.
[3]張蓓,黃成龍.以腹瀉為首發癥狀的急性闌尾炎5例誤診分析[J].職業衛生與病傷,2014,29(2):133-134.
[4]胡俊.伴有腹瀉癥狀急性闌尾炎的診斷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5,(16):202-202.
[5]柳祖波.急性闌尾炎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探析[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3,(6):44.
[6]張學華.伴有腹瀉癥狀急性闌尾炎的診斷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44):129-129.編輯/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