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瑤+趙耀華
摘 要: 自媒體的發展在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挑戰的同時也提出了新要求。師生平等、多向互動及教育理念的轉變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識。自媒體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構建,需要解決大學生意識融入、網絡信息終端的作用發揮、自媒體環境信任等問題,需要通過轉變教育觀念、回歸生活、監督監管等途徑不斷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
關鍵詞: 自媒體 主體間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要求
主體間性是交互主體性,是一種消解主客體對立和主體中心的新主體哲學,在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表現出眾多特點。
1.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師生平等。
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信息的不對等和信息可控為前提條件。這種不對等和可控性,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條件下顯現為教師主體、學生客體的模式——教師先篩選教學信息,然后借助各種手段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快速地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思想,卻顯現出明顯的弊端——忽略學生作為能動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自我能動性,忽視學生的自我需求,忽視現代社會條件變遷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性。同時單向度的灌輸脫離了大學生實際,使大學生產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現實社會脫節的矛盾,使大學生和思想政治教師之間的矛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難以真正落到實處。自媒體背景下,學生接受信息是廣泛的,也是多元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和內容需求都有了新的需要,對教學方式產生新的需求——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所以,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師生平等成為必然要求,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變革的內在需要。
2.自媒體的多向與互動加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過程。
以論壇、博客、微博、微信及新興視頻網站為內容的自媒體主要表達渠道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形成多變及多向度的個人生活。隨著WEB2.0世界的加速,自媒體的多向與互動加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建構的過程。
首先,在自媒體各種平臺上,大學生能選擇的信息越來越多,信息互動非常頻繁,信息交流之間的多向性更為明顯。通過自媒體,大學生獲得各種信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越來越多,在獲取內容的同時,大學生也在進行比較和選擇,使他們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大為增加,消減思想政治教育的師生傳授效果。其次,自媒體環境下,網絡互通、網絡互動、網絡和手機等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也提供了師生更為廣闊的交流互動空間,在這種方式下,師生之間的交流更方便、快捷,也更深入。“師生可以通過電子論壇、微博客、網上調查、新聞跟帖等方式實時發表觀點和看法,教育者則可以根據受教育者的反饋,實時調整自己的傳播行為,從而實現雙方的隨時交流”。
3.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理念轉變。
一是對話教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的一個具體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師生之間對話的缺少。特別師生之間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意義、內容、實施方法等交流的缺失,更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難以落到實處。原因在于教育是人與人的對話,思想政治教育是人與人的對話。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條件下做出新的變革,但師生之間的無障礙互動、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師生之間的相互接納在現實條件下難以落到實處,不能發揮對話教育的效果。
二是隱性教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新要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教育內容的間接性、教育結果的有效性、教育過程的個性性、教育途徑的開放性及教育主體的自主性、主動性等特點,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新要求。自媒體的廣泛使用,博客、微博、QQ、手機短信、朋友圈及網絡傳播信息終端,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載體和平臺。通過自媒體的載體和信息傳遞,受教育者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培育自身良好品質、提升綜合素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的主流意識價值與形態。
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障礙
新時代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轉向成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囿于各種原因,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還存在一些障礙,阻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形成與發展。
1.大學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不強。
借助自媒體的網絡、移動電視、手機、論壇、QQ等載體,大學生極大地拓寬了了解時事的視野,在獲取豐富信息的同時,受到新媒體復雜信息的負面影響。受自媒體網絡游戲中非正面因素的影響,某些大學生容易思想動搖。這種狀況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大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主性,但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相去甚遠。
2.網絡信息終端的作用發揮不到位。
自媒體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網絡傳統的“零門檻”,任何用戶都可以成為網絡的傳播者,正是這種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用戶發布的信息內容不完全受網站的控制,傳統媒體對信息的篩選及議程設置的特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一,大學生使用網絡終端大多不是以學習為目的,而是服務于生活。“網上交友聊天是當前青少年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對現實的逃避,對學習壓力的反抗,使部分大學生喜歡上網,喜歡在虛擬網絡世界中藏匿和發泄。在虛擬世界中,大學生可以盡情占有各種信息而不用付出太多努力,這種情況下,現實和虛擬的對比,壓力的選擇和逃避使某些大學生沉溺于虛擬世界而無法自拔。這種狀況下,網絡終端服務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沒有發揮。
第二,自媒體條件下的網絡信息內容真實性難辨。自媒體的開放性為人們發表言論與觀點提供平臺,也為不懷好意的媒體、人群發布虛假信息提供便捷之路,導致網絡“噪音”不斷,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真實性難辨。
3.自媒體環境難以獲得信任。
自媒體的出現帶來信息傳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信息內容的良莠不齊,這種信息傳播的優勢與劣勢并存的狀態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兩難的媒體環境。自媒體下的網絡、手機、移動終端隨處可見不良信息,不僅破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發展,還使得自媒體環境難以獲得信任。
三、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構建途徑
1.轉變觀念,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交往。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每天都在發生,但這種建立在師生不對等關系基礎上的“交往”,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交往、交流脫離本體價值,成為形式或者固化的模式。因此,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構建,必然要轉變觀念,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交往。
首先,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不再將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大學生作為教育對象,而應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對待,共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轉變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教育觀念,由師主生輔向師生平等轉變。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自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接受信息的迅捷多樣及大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性遠遠超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第三,轉變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工作模式,由工作模式向情感交流、朋輩交流轉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要求。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淡化地位優越感及資源稟賦差異,學生應積極發揮自身主動性和探索性,在發揮各自優點的基礎上,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交往。
2.回歸生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運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源于師生、源于現實社會、源于校園內外的生活實際。并由此出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精神層次。因為,現實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基礎和價值源泉,脫離了現實生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空中樓閣、鏡中水月。
自媒體條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構建,除了回歸生活之外,還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運用,自媒體下,新的虛擬交際平臺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成為實際交流手段,占據大學生注意力。面對這個現實,應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使用,由平面轉為立體;由單向轉為多維。此外,還應積極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借助平臺,以網絡語言、網絡文字、網絡文本等形式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形成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互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
3.監督監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性。
自媒體時代,由于信息傳播的虛擬化,信息傳播內容的良莠不齊,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系列挑戰,因此必須加強監督監管,解決好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倫理認識缺失問題。大學生的倫理認知問題受網絡極端主義思想的誘惑,而自身又缺乏辨別能力。因而必須嚴格把關網絡中的倫理狹隘和極端主義的內容,去除不良內容,還大學生一片和諧的網絡環境。其次,加強自媒體運行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教育使大學生明白哪些是自媒體運行必需的規范,違反這些法律法規之后將有什么樣的后果。高校可以結合自身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精彩的新媒體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使自媒體法律深入學生,深入學生生活實際、深入學生內心。第三,必須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確保思想政治發展方向。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武裝學生頭腦,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變向,不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參考文獻:
[1]馮國瑞.主體間性理論關照下的學生主體性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7).
[2]易鵬.主體間性哲學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J].求實,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