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摘 要: 客家地區優質教育資源較之其他文化資源,更具有親和力、穿透力和生命力。客家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標“特色資源應用”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選擇發揮客家地區獨特文化意義和價值導向,意義重大。
關鍵詞: 高中思想政治 客家地區資源 高效課堂 教育意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鼓勵“開展高中辦學模式多樣化試驗,開發特色課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也提出開發特色資源。依此,研究特色課程,開發本土特色教育資源,對高中思想政治課開展新課改、提高政治課堂教學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在“世界客都”梅州,將客家地區優質的教育資源融入課堂,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的親和力、穿透力和生命力,發揮其獨特文化意義和價值導向,是高中思想政治課開展教學改革創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重要選擇。
一、客家獨特資源對課堂教學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
客家人無論是出外謀生,還是立業或從政、從軍、從商,都表現出客家人獨有的文化特征。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客家人在客家地區就孕育、凝練出以“崇尚文化,重視教育,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本,以文章為貴,以知識為榮”為內核的客家文化精神。如,“艱苦卓絕、吃苦耐勞、勤儉持家,敢做敢當、拼搏進取”的精神品質,“愛國愛鄉、尊老愛幼、互助團結、熱情好客”的精神風貌。客家人身上體現出的客家文化精神的閃光點,其意義就在于激勵客家人奮發圖強、艱苦奮斗,努力建設家園、構建和諧社會。
地域特色文化是產生、形成于特定人群的特定傳統,凝練成文化精神后反作用于特定人群的行為和精神風貌。客家地區的優質資源,既是客家人的精神財富,又是客家地區育人成才的文化寶藏。身處客家地區的師生,在傳承發揚客家文化精神的過程中,挖掘客家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實質,一方面能引領社會思想和風俗風尚,另一方面也對后人有典型榜樣示范作用。其意義不僅表現在有利社會進步、民族發展,還表現在有利于家庭和睦、個人上進。
高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即將定型的關鍵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肩負著培育學生的政治意識、思想意識、道德意識、法律意識等使命。本土文化相對來說更具有親和力,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客家文化,培植客家精神,可為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提供獨特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啟發。
二、客家資源的文化內涵對課堂教學具有獨特的價值導向作用
結合時代發展要求,積極開展德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建立在客家人最主要的集中分布帶的客家地區中學,開展特色德育教育有其獨特的教學資源,那就是客家文化。客家地區中學根植于客家地域文化中并與之相輔相成,比較容易形成區別于其他地域中學的辦學、教育特色。這種特色就是客家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德育中的價值引導。
客家地區傳統文化底蘊豐富、特色鮮明,價值導向始終與主流文化價值觀相一致。所以,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及客家地區的德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具有的優勢文化資源,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不斷創新變革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育人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站穩守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主陣地、運用好傳統教育手段和新媒體碎片教育形式等新載體,從而提升客家地區課堂內與課堂外的德育教育水平,打造新局面促進新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和關鍵是要做到可感可信可學。身邊的人身邊的事這類典型榜樣,最為人所熟悉也最為人所忽視。恰恰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因為發生在身邊,最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自身的行為,最能深刻地融入自身的思想觀念。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客家文化的特點,充分挖掘客家人的典型代表、典型文化,充分運用典型人物、事跡展示等載體來開展案例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將身邊典型榜樣折射出的愛國主義精神、誠信品質和人文素質等閃光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正確價值的導向作用,促進學校立德樹人、學生成人成才。
三、客家資源植根生活對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具有強大的穿透力
文化的生命力一個重要表現是文化對生活的穿透力。這就要求德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育德。客家文化是在長期的生活中積累凝練而成的,其精神已融入客家地區人們的血脈。客家地區的中學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德育就獨具先天優勢,這種優勢就是文化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只是實現了“教育”中“教”的功能,而“教育”中的“育”才是我們的根本任務和現實目標。“育”什么?首先是立德樹人,包括道德素質、心理情緒、情感價值等。
獨特地域形成的獨特文化,深植于地域傳統和習俗中,也深蘊地域文化的價值導向。這種深植傳統和深蘊導向的文化深具文化的傳承力和穿透力,是實現“育人”的有效載體。
所以,客家地區的高中思想政治課要充分發揮客家文化的優勢資源,在文化生活中融入教育的元素,也就是運用客家文化鄉土材料,結合時代特點、學生自身特點,在生活的細節中,打造高效政治課堂。這樣學生既掌握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在學中提升了思想境界,塑造精神品質,完成價值引導。
四、在實踐中傳承客家文化,形成客家傳統文化的教學特色
客家傳統文化的教學特色是什么?教學特色就是將客家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體系,從制訂教學計劃、樹立教學目標、完成教學目的等各個環節構建新的課程教學體系,真正將客家人的文化精神教育融入客家地區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過程。
因此,加強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教學,一要開設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選修課程,充分利用客家鄉土資源進行重點建設。二要加強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方面研究,申報立項、編撰使用具有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教材或者講義,真正做到教師學懂學透,學生真聽真信真用。三要開展客家習俗的實踐活動,利用客家傳統習俗如傳統節慶日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師生共同參與體驗。
思想教育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是新課標的又一目標。延伸到課堂外教學是為了促進課堂內教學內容的深化,從而達到強化課堂整體教育教學效果的目的。客家文化很多是固化物態文化資源,且分散在各個地方。所以加強綜合實踐課教學,就要組織學生深入到客家資源所在地。去現場看去現場學,實實在在開展現場教學。現場教學前,設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要求,學生提前了解情況,提前思考問題。然后是教師現場講解歷史、詮釋文化精神,學生現場談學習體會感受。這樣既能掌握知識,又能深化認識,真正讓學生在學前思考、在學中體驗、在學會感悟,學生更容易入腦入心,更容易實現教育目標。
五、整合客家文化資源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創新力
文化整合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充分發揮優勢文化的文化優勢。整合客家文化資源,也就是整合客家文化中的優勢資源,或者是整合符合主流文化價值觀而需要進一步培植的文化資源,并將其與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標和要求結合起來,整合成深受師生歡迎的文化要素和資源。這個整合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研究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發展凝練文化的過程,更是一個揚棄創新的過程。
所以整合文化意味著發揚文化精神,需要文化傳播者傳承文化傳統和創新傳播手段。把客家文化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是原文照搬,而是一個吸收、消化、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師生對文化的認同。同時,找準結合點,將客家文化知識轉化為客家文化精神,提升師生的思想境界。
六、客家文化自信是學生拓展人文素養的內生動力
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可見立德樹人是成才和做事的前提和基礎。在人一生中,影響決定人的還是人的自身素質,而提升素質最關鍵的要素還是文化。不僅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與主流文化相適應的文化能發揚光大,必然蘊含文化自信的因子。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精髓,就具有這種文化自信。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具有文化自信的客家文化,與其他文化一樣,其身影在客家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中逐漸淡化。這是一個地區優秀文化在人們思想觀念中缺失的危險信號。新形勢下,傳承發揚客家文化是客家地區人民刻不容緩的任務,也是客家地區中學教師充分發揮地區文化優勢的職責所在。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客家文化,大力宣傳客家文化,并將文化的精髓通過有效的形式,內化在學生的思想中。學生感受到文化的獨特和優秀,增強區域文化自信,直至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信后,不僅會由內而外地產生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歸宿感,還會自覺地踐行客家文化精神,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增強奮發向上的原生力。
客家文化進課堂的意義還表現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盧梭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參照新課程執行新課標,關鍵是教師要自覺改造自身的主觀世界,包括思想觀念、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育形式、教育載體等全方位全過程的各個要素,將文化精髓、人文精神融入教育的血脈中。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而不是說教,主要是引發思考而不是灌輸。學生從被動接受灌輸到課堂參與、課堂互動、現場體驗、體會感悟,真正做到探究學習、自發學習、自主融合,自然提升。因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落實新課標要求的重要舉措,在課堂導入、小組討論、案例教學、主題發言等課堂教學環節,是落實新課標要求的具體表現。客家文化進課堂,不是單純地知識進課堂,而是理念、方法和精神進課堂。這個課堂既可以是教室內,又可以是客家資源所在地,既可以是文字、視頻、圖畫等資料,又可以是鮮活的人、生動的事、實在的物。教師要做的就是“導演”,學生要做的就是“傾情演出”。在傳統教學中,融入這種實景實情、體驗探究的教學,會在過程參與中不知不覺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效果持久,甚至會影響學生一生。
參考文獻:
[1]林芳,李春南.客家文化與思想政治課程資源整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07).
[2]林遠聲.彰顯客家文化魅力打造政治高校課堂[J].學園,2015(20).
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研究一般項目“客家地區資源與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融合”的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2014YQJK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