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麗+賀萃
【摘要】自2002年起,新課改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抓積累、重訓練,逐步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從而為中高年級的作文訓練打下扎實的基礎。那么小學語文低年級口語表達如何訓練?筆者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課外閱讀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低年級 口語表達 訓練初探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58-02
一、充分挖掘教材,把口語表達訓練滲透進語文課堂教學中
1.利用師生對話時機,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注意引導,訓練學生語言的完整性。低年級主要通過“四素句”的訓練(介紹時間、地點、人物、干什么事的句子叫“四素句),使學生初步掌握構成句子的基本因素。比如:課堂上教師提問:“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一生回答“5個”。我們可進一步引導。“你能按老師的提問把話說得更完整嗎?”再答:“這篇課文一共有五個自然段”。長此以往,學生潛移默化地就會對完整句子的概念有了正確的認識。
2.在識字教學過程中穿插口語表達訓練:
我們常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只要有字,就能把它編出詞、編出句,甚至編出文來,這樣口語表達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舉個例子,在教學“蛙”字時,一生說“因為冬天太冷了,青蛙冬眠的時候就躲到很深的土下,所以‘蛙字右半部分有兩個‘土字”,對她富有想象的回答要大加稱贊。總之無論學生怎么說,只要他說得有道理,有助于記憶區分生字,都應予以肯定。
3.結合常用句式,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
比如:《陽光》和《比尾巴》中有不少形象的比喻句,教師就可以用 “___像____”的句式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再比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自選商場》中“有……有……還有……”的句式來說話。好多的句式就不再一一例舉,老師們要做個有心的人,有意識的從這方面入手訓練,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也很快的學會應用。
4.利用課文插圖,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現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低年級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幾幅彩色圖畫。這些圖畫色彩鮮艷、逼真。這些插圖不僅濃縮了課文內容,而且將觀察方法、思維訓練隱含其中。因此,在課堂教學時,為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激發學生觀察、聯想和說話的興趣,教師可在每次學習新課之前,先讓學生看插圖、說內容,培養學生按順序看圖說話的能力。
5.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說課文所沒有寫到的內容,以加深對課文的感悟。比如:學習《雨點》的時候可以啟發學生想象雨點還會落到其他什么地方,會給大自然帶來什么改變?總之這在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緊密聯系生活,充分利用實踐活動,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1.捕捉生活現象,提供說話機會:
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泉,教師要用心捕捉現實生活現象,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談談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新鮮事。因為小學生大多喜歡爭強好勝,希望自己所說的都是其他同學喜歡聽的,自己能比其他同學說得好,很自然就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去捕捉和觀察生活中遇到的有意義的和有趣的事。
2.抓住活動機會,進行口語訓練:
學校、班級經常開展活動,抓住活動機會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如春游、秋游、社會活動等歸來,讓學生談“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如:開展唐詩宋詞佳句背誦競賽活動。誦讀古詩詞本身就是一種文學的積累,根據各自的喜好,背誦古詩詞,讓學生在吟誦中,感受古詩詞的韻味美,千古名句時常掛在嘴邊。
三、利用閱讀積累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口頭表達能力
1.背誦:光抄不記就達不到目的。對于那些好的詞、句,在學生正確理解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把這些內容背誦下來,貯存在自己的頭腦里,使他們的語言日益豐富,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才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2.朗讀:朗讀可使口語得到嚴格的訓練,是說話訓練的較好方法之一。把摘抄下來的好句段在課堂上朗讀出來,說出自己的感悟。要求學生讀得響亮、清楚,努力做到準確、流暢、傳情。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潛移默化地把一些優美語匯句式,變為自己口語語庫中的儲備,豐富自己的口語表現力。
3.應用:光積累,不應用,就不能達到最終目的。因此,我讓學生仿照他們摘抄的好詞句進行說話,還定期進行閱讀經驗的交流,選擇學生特別熟悉、容易思考和組織的話題,讓學生先思考幾分鐘,大家評議,互相啟發,取長補短。這是培養學生在公共場所即興說話能力的好辦法,也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
總之,由于低年級學生初練口語,往往語無倫次,口語表達能力較弱,同時也欠缺良好的聽說習慣。教師要找準時機,抓住一切契機,著力引導,把口語交際基本技巧融入饒有興趣的口語交際活動中,還要設置比較寬松的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崔巒.《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