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承杰

【摘要】福建省雖位于東部發達地區,但因為種種原因,其相對貧困問題依然嚴峻。本文主要針對福建省落實精準扶貧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及挑戰、福建省精準扶貧的實踐經驗、建立和完善福建省精準扶貧模式的政策建議三大方面進行闡述,并據此做出相關思考的總結。
【關鍵詞】福建省 精準扶貧 發展研究
一、導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8年兩岸關系出現歷史性緩和以來,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省內各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等要素稟賦的差異,以及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集聚輻射和帶動能力的不同,加之建國以來,兩岸關系的持續性緊張以及對臺戰備的需要,福建省沿海與內陸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逐漸拉大,貧困問題浮出水面。本文主要針對福建省精準扶貧工作的三大方面,分述如下。
二、福建省落實精準扶貧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一)福建省落實精準扶貧取得的成績
2011年,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出臺的《關于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根據近年來全省各縣的GDP增速、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情況,并結合實地調研匯報,列出23個縣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對重點縣開展全面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工作。
《實施意見》出臺以來,23個重點縣所取得的扶貧成績集中表現為:經濟態勢呈現持續較快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投資帶動作用增強;財政收支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實現穩定增長。
(二)福建省落實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雖然,福建省積極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福建省的扶貧現狀與形勢依舊嚴峻,精準扶貧工作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及挑戰,主要表現在:貧困人口的特征發生了顯著變化;相對貧困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外貧困依然嚴峻;扶貧邊際成本加大;致貧返貧現象依然突出;扶貧力量難以凝聚成合力等。[1]
三、福建省精準扶貧的實踐經驗——以寧德市精準扶貧脫貧的探索為例
當前,福建省精準扶貧工作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要做到“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的扶貧目標,除了正確認識當前扶貧工作的成績和問題,還要充分借鑒本省先進經驗和精準扶貧模式,為脫貧攻堅指明道路。
上世紀80年代中葉,寧德市所在的閩東被列入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被稱為中國黃金海岸線上的“經濟斷裂帶”。1988年后,寧德根據自身條件和現實狀況,提出以下“四個立足”,使得農村貧困人口持續下降,貧困情況得到根本改善。
(一)立足“拔窮根”,推進思想脫貧、提高人的素質
做到“扶志”與“扶智”雙管齊下,“授魚”更“授漁”。通過地方性法規的引導,以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幫助人們克服依賴思想;開展各行業技能培訓;三是興辦教育,這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2011~2015年寧德市各類學校招生總人數總體逐年上升(如圖1所示),各類學校入學率也呈逐年上升態勢,教育事業持續發展。
(二)立足“換窮業”,推進產業發展、拓寬致富渠道
一是給予特色產業政策優惠,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二是扶持集體經濟,設立專項資金以盤活貧困地區集體經濟;三是以政策為導向促成區域經濟形成,以城促產、強產興城。
(三)立足“改窮貌”,推進基礎建設、改善農村條件
應以建檔立卡為基礎精確識別貧困人群,變“漫灌”為“滴灌”展開基礎建設[2],同時兼顧施策的公平與效率,立足于二者的最大公約數。
(四)立足“治窮病”,推進民生改善、完善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應與精準扶貧政策緊密連接,采用社會保障制度為基本手段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推進扶貧開發社會保障到戶。
四、建立和完善福建省精準扶貧模式的政策建議
從當前來看,福建省既有的扶貧模式和措施雖然有效地減緩了貧困,但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引擎作用和消費內需拉動作用,不斷鞏固和發展扶貧開發成效,推動扶貧重點縣經濟發展。
第一,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力度。支持重點縣承接產業轉移,利用省內多條高速鐵路開通、大部分重點縣交通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的機遇,吸引周邊省份的企業到重點縣投資興業;
第二,發揮新型城鎮化引擎作用。提升城鎮承載力,加強重點縣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容納人口的能力;深化重點縣的小城鎮改革發展,鼓勵農民向當地城鎮集聚,就地創業;
第三,增強消費的拉動作用。拓寬增收渠道,從而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完善市場消費體系,健全重點縣消費信貸措施;
第四,建立統一協調的地方性法規保障。目前,福建省精準扶貧工作還缺乏統一協調的地方性法規保障。統一協調的地方性法規能夠有效保證全省精準扶貧政策的權威性和延續性,為扶貧機制的確立和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五,建立長效發展機制。當前,福建省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兩岸關系的影響,這是福建省所面臨的獨特挑戰。福建省應申請國家有關兩岸經濟發展長期性的對口扶貧幫扶政策,建立長效發展機制,無論臺海風云如何變幻,都始終堅持做好扶貧攻堅工作。
五、總結
福建省雖位于東部發達地區,但相對貧困問題依然嚴峻。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的扶貧攻堅工作雖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時,這種“撒胡椒面式”、“大水漫灌”、“大而化之”的扶貧,也因當前形勢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適用,急需轉向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的精準扶貧。在思考如何建立和完善福建省精準扶貧模式的同時,也需要充分借鑒本省已有的先進經驗和精準扶貧模式,提煉其中精華,為精準脫貧、攻堅克難指明道路。
參考文獻
[1]劉榮章,陳志峰,翁伯琦.海西背景下福建省農村扶貧開發的挑戰與對策[J].東南學術,2012(3).
[2]蘭光其.新時期寧德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探討[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