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虎+韓傲雪+卜濤
摘要:高職建筑專業人才是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其素質直接影響未來我國建筑工程的質量以及發展情況。高職建筑類院校為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如何對建筑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成為新時期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任務。本文主要對新時期高職建筑專業學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新時期 高職建筑專業 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109-01
培養專業技能過硬、工程能力強和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建筑專業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這就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在教學時將全部精力放在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上,而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近年來建筑行業呈現出多元、人文的特點,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從藝術、文學、宗教、心理學和歷史等多方面來培養、提升學生的素養。
一、高職建筑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問題
(一)課程安排的缺陷
高職院校教師認為高職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一技之長,因此他們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多提供“快餐式”教育,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驗實訓、專業學習時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思考問題能力片面,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急于求成,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培養人文素質。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教學主要包括工地實訓和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每個星期人文素質相關課程更是少得可憐。學生沒有機會去接受人文素質教育,而教師的錯誤引導也使得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不大,更愿意去接受工地實訓。
(二)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忽視
高職建筑專業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同時他們目的比較明確,更多是為了日后的生活,因此在學習時忽視人文素質的提高,甚至錯誤地將思想政治類課程認為是人文素質教育,對學校開設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更是當作放松的機會,導致人文素質課堂成效不高。同時,我國學生自幼被灌輸成績至上的理念,而學校的考核制度更使得學生將精力完全放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導致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學習淡漠。
二、人文素質教育對學生素質的影響
(1)有助于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高職院校在學術素質、校園文化建設、建校規模與師資等方面與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學校要縮小差距就必須從長遠規劃、科學部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開展課程教育,人文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健全、自我修養的提高,從而使學生不斷完善并升華自我,提高學生進入社會后的競爭力。(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新時期,建筑行業展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傳統的建筑人才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創新型、綜合型人才符合企業發展的要求,而人們審美觀的提高使得建筑必須融入文化、歷史、人文等多種因素,人文素質較高的學生更能把握這一要點。
三、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綜合教學手段
高校在實施教育時,要轉變教育理念,充分重視新時期建筑行業的需要和發展趨勢,不斷增加人文素質教育,健全學生的人格,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如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實現專業學習與人文素質學習的融會貫通,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建筑中的人文特點,從而引導學生重視人文素質,實現自我提高。
(二)優化課程設置
教育部門對高職高專基礎理論課課程設置提出的要求為“必需、夠用”。高職建筑專業教育在設置課程時,除了基礎的實訓教學、理論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外,需要增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比例。堅持與時俱進,為學生創造接觸人文素養使用的機會。學校可以構建校園網平臺與資源,加載關于人文素養學習視頻的信息,方便學生學習;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心聲與意見,依照學生的反饋來調整教學安排和計劃,同時可組織學生參觀本地歷史博物館、人文風俗展覽館等,帶領學生參觀當地富有人文氣息的建筑,并在課堂與課后進行總結分析。
(三)合理安排、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觀念的轉變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觀念、價值觀對于學習內容的選擇、方向與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對當代建筑的要求與審美進行細致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建筑中包含的人文氣息,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人文素質課程,不斷提升自我。
四、結語
隨著時代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條件與環境的不斷改善,建筑被賦予更多的人文與審美要求。高職建筑院校作為培養建筑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在新時期下積極推進人文素質教育,以更好地面對機遇和挑戰,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彩霞,王麗,莊宇等.建筑類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問題分析及解決措施[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32(1):160-161.
[2]楊雪冬,吳志鵬,王輝.高職建筑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1,3(8):189-190.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