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雪
摘 要:對學生進行完善的職業素養培養,是我們對高職院校的教學定位之一。尤其是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高度普及,給高職院校的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工作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基于“微文化”的視角,來進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從而有效地提高培養質量。
關鍵詞:“微文化”視角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 培養途徑
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功能。職業素養培養是其教學中的重要方面。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完善,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我們可以充分結合信息化在教學工作中的高度普及,來對職業素養培養模式進行優化。尤其是可以采取基于“微文化”視角下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
一、“微文化”簡介
所謂“微文化”,是指各種通過“微”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媒介,如微信、微電影、微博、微課等。“微文化”,給了人們一個充分表達自己觀點、傳播不同知識信息的平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深受用戶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的歡迎。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教育應以職業化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指導,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目前,不少高職院校在職業素養培養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對教學的興趣度較低
職業素養培養,關系到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前途。但是,不少學生對這門課缺乏興趣,缺課、在課堂瞌睡、不按時完成作業等現象比比皆是。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不少學生由于缺乏對就業形勢的正確認識,導致他們對職業素養培養缺乏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缺乏溝通交流,教師不注重以正確的方式啟迪學生,不注重對學生在教學中出現的疑惑及時予以解答,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不同的專業對于職業素養具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不少高職院校在職業素養培養的課程設置上,常常不注重突出專業性,不注重結合不同的專業的具體需求,僅僅設置一些“萬金油”式的課程,使得教學缺乏針對性、指向性,使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3.不注重因材施教
每位學生在專業基礎和個性特質上都有著微妙的區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分層次的培養方案,針對學生的專業基礎和個性特質進行正確點撥,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但是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對所有的學生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案,嚴重阻礙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4.教學資源不夠豐富
對于職業素養培養而言,需要在學生的擇業觀念取向的建立、職業道德觀念的樹立、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對職場文化的適應等多個角度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來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同時還要積極地為他們聯系和安排實訓單位,使他們在職場環境的摸爬滾打中,有效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能力。但是,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在職業素養培養方面的教學資源不夠豐富,教學角度單一、教學思路狹窄,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尤其是學生缺少來自于就業指導專家和企業負責人方面的有效指導。
三、“微文化”運用于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
“微文化”的迅速發展給高職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師應加強對“微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幫助學生批判地吸收“微文化”,并不斷將“微文化”融入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充分發揮“微文化”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應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就業指導教育、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價值取向教育。
1.“微文化”在高職學生群體中具有較高的普及率
當前,隨著移動網絡技術在千家萬戶當中的普及,大學生由于年紀較輕、思想觀念更新較快,對各種新技術和先進的生活方式易于接受,因此更是移動網絡的重點使用人群。伴隨著“微文化”的誕生,“微文化”平臺自然也就成了大學生使用移動網絡時常常光顧的地方。
正因為大學生群體當中對“微文化”平臺的普及率之高,所以運用“微文化”來進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就能有效地使培養模式更加貼近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喜聞樂見。
2.更有利于師生互動
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溝通交流,更要做到課下的溝通交流,尤其是教師要隨時為學生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微文化”平臺為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和教師對學生的答疑解惑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良好平臺。運用“微文化”平臺,會使學生對職業素養培養工作產生親近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3.更有利于為學生提供不同角度的教學資源
豐富的教學資源,是進行職業素養培養的先決條件之一。傳統的教學難免會存在著局限性。運用“微文化”平臺來進行教學,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移動網絡的優勢,為不同角度的教學內容,如擇業觀念取向、職業道德觀念的樹立、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對職場文化的適應等方面提供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的學習視野更加開闊,學習針對性更強、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尤其是由于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在就業形勢方面和職場對人才的具體要求方面也在不斷變化。而“微文化”平臺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傳播信息速度快、信息更新速度快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最新的就業需求、就業數據和職場對人才的最新需求,使得教學更具指向性。還可以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讓學生直接聆聽就業指導專家和企業負責人所開辦的講座。
4.有利于因材施教
運用“微文化”平臺來進行職業素養培養,還有利于我們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因為“微文化”平臺可以為師生之間提供“一對一”的溝通交流平臺。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可以有效地了解到不同學生在專業基礎和個性特質方面的具體情況。這樣在制定教學方案時就能更加有針對性。此外,由于基于“微文化”平臺的培養模式在遠程教學和即時溝通方面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還能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進一步做到因材施教。
四、“微文化”視角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實施方案
在開展基于微文化視角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實施方案時,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教學的基本格局,圍繞著為專業服務和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思想,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具體入手:
1.設置全面合理的專題板塊
我們要有計劃地設置全面合理的專題板塊對教學進行分解。在專題板塊的設置上要有意識地體現出就業和職業素養方面的多個角度。既要體現出各專業對職業素質要求的共性,也要體現出不同專業對職業素質的不同要求。如求職指導板塊,包括“各專業近年來就業率和就業形勢分析”“求職時應攜帶哪些證件”“面試時應做好哪些準備”等;職業心理素質教育板塊;職業道德教育板塊;職場文化板塊;以及在職場上怎樣依法維權等。此外還要專門設置關于實訓單位方面的板塊,對不同的實訓單位進行具體介紹,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正確地選擇實訓單位。
2.設置短小精悍的課程并注意課程安排的分散性
基于“微文化”視角的職業素養培養教學,一般是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的。因此我們在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做到短小精悍;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安排的分散性。
3.師生做好交流互動
我們要積極利用“微文化”平臺,與學生以平等的姿態交流互動。可以選擇一些能夠體現出時代感的教學材料供學生閱讀和觀看,并讓學生積極參與跟帖。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平時積極地搜尋一些有價值的材料,發布到平臺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
4.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
為了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我們平時要主動在學生當中做好跟蹤走訪工作,觀察學生的教學參與情況。還要有意識地將學生的教學參與度納入到對學生的課程體系考核中來,與他們的學分、期末成績及評優、評獎學金和推薦就業等方面掛鉤,來促進他們積極地參與基于“微文化”視角下的職業素養教學。
五、小結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規范;時間管理能力提升、有效溝通能力提升、團隊協作能力提升、敬業精神、團隊精神;還有重要一點就是個人價值觀和公司的價值觀能夠銜接。
高職院校的教育始終以就業為目標,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職業素養教學也成為高職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以來,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對職業素養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我們要努力地與時俱進,運用基于“微文化”視角下的教學平臺,對職業素養教學進行改革,為學生的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白飛江.文化多元化視角下職業素養本位的高職教育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0).
[2]周曉紅.微文化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探究[J].船舶職業教育,2015(2).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