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紅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反作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由于小學生年齡、生活經驗以及認知能力的限制,學生難以充分理解教材中所蘊含的抽象性數學知識。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將數學教學回歸于生活,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善于使用生活化的情境或者生活化的手段將與學生的生活有關的內容與教材知識結合起來,以此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技能和數學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生活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重要的聯系,在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經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明確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樹立起生活意識,即將已獲得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用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意識。在這一意識的指導下,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些有效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自己的親身實踐經歷和生活實際中挖掘數學知識中蘊含的生活內容,以此在生活中學到有用的數學知識,并將在課堂活動中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課堂是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學校課堂是與學生生活相分離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將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在課堂中實現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呢?
一、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師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向學生傳授更多的基礎知識,常常會采取“一言堂”的模式來進行知識灌輸,在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只能作為知識的接受者來被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被教師的絕對主動所占據,久而久之學生在課堂上“默默不聞、默默不問”,課堂氛圍枯燥、壓抑,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逐漸消退。因此,開展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極具生活化的氛圍中以開放的心態來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1.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
教師在“師道尊嚴”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常常會將自己作為課堂活動的絕對掌控者,為了能夠讓學生“信服”自己,一般會以嚴厲、不茍言笑的態度來對待學生,造成師生代溝愈加嚴重。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對教師產生親近之感,才會對他所講授的科目產生喜愛之情。所以,為了構建生活化、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教師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動走進學生,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要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讓學生在教師的贊揚中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將由優等生和教師一統課堂的局面轉化為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課堂,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提問的方式,根據學生的不同數學學習水平設計符合學生數學能力的問題,數學能力強的學生完成較難的問題,數學學困生則只需要完成基礎問題,這樣可以讓所有學生在穩中有所進步,以此提高所有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
2.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一般會按照教師事先安排的位置端端正正地坐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這種過于整齊劃一的限制,成為阻礙學生發散思維的障礙。生活是一項在無序中有序的活動。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可以根據生活的無序來對學生不加限制,以“圓桌會議”或者小組的形式來自由地安排學生的座位,學生可以站著聽也可以坐著聽,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適時地自由發言,不要局限學生的提問。但是,在無序的課堂組織中,學生也要遵循課堂規則,不可追逐打鬧、談天說地等,以此在放松的生活化氛圍中以開放的心態來參與課堂活動。
二、將數學知識引入生活化過程
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將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或者看得見、摸得著的種種生活事物引入課堂中,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親身體驗這些具體形象的事物,以此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具體化,在感性材料的積累上引導學生總結規律,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比如,在進行加減法知識教學的時候,教師一般會將已有的計算規律直接介紹給學生:“多了減,少了加,多減之后需加上,多加之后需減去。”這一規律對于剛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來說是抽象難懂的,學生即便能夠在數學練習中運用這一規則,但是在練習中也常常是錯誤百出。針對這一情況,我一般會在生活化的過程中進行加減實踐教學。我會將學生的生活購物經歷作為教學素材引入課堂中,“昨天,小紅帶了155元去商場,她花了108元買了一個書包,然后她又想買一個文具盒,其中一個文具盒50元,一個鉛筆盒45元,那么小紅應該買哪一個呢?”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生活經歷,他們紛紛建言獻策,“小紅先付110元買書包,找回2元,這時她還剩155-110+2=47元,那么她買50元的鉛筆盒還差50-47=3元,只能買45元的鉛筆盒,這樣還剩2元。”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在生活化的問題中體驗數學加減計算,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生活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
三、善于捕捉“生活素材”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以抽象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科目,抽象化的數學知識無論對于哪一個學段的學生來說都是枯燥、難懂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數都是剛剛接觸數學知識,而且受年齡、認知的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難以對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我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于數學計算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他們往往會以應付的心態來進行數學計算,這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甚至在長期的應付中學生會喪失對數學計算的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我會在教學“乘法計算”的時候,讓學生在自己家附近或者學校附近的超市進行調查,看一看這些超市每天會賣出多少個面包。然后,我根據學生提供的數據進行整理,以便在數學活動開展中直接使用。在上課的時候,我會就此向學生提問:“學校小賣店每天賣出65個草莓面包,每個草莓面包3元錢,那么這個小賣店一天賣出多少錢的草莓面包?一周呢?一個月呢?”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可以自主探究如何進行數學乘法計算,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
四、回歸生活天地,實際運用數學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活動開展中,如果教師一味地將學生局限在課堂上,只將學生作為數學知識接受的工具,那么學生所掌握的數學知識永遠都將是理論知識,無法得到實踐的檢驗。“真理都是在實踐中獲得的。”所以,教師在進行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時候,需要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將學生帶到校外,走進生活來檢驗自己的數學知識儲備。比如,在講完圖形的拼組后,我會將學生帶到操場,讓學生通過測量、剪切、拼組來重新對操場進行安排,設計出合理的運動場地。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在生活中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還可以在實踐中體驗數學創造的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積極地將生活引入課堂中,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知識,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巧婧.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
[2]蔣婷.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