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瑞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對于今后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現在的很多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低,成績不理想,其根本就是對數學概念沒有弄明白,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促使學生形成概念,這個過程是極為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數學;教學效果
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集中、知識掌握程度不高、生活經驗不足、抽象思維能力差這些都影響著小學數學教學,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正確的引導啟發,尤其是在講述有關概念時,一應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從生活出發,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
1.借助直觀形象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教師在講述概念的過程中,要有耐心、細心,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從他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著手。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思維發展。例如,在講解平均數解答題時,在設計教學時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鉛筆做教具,復習“平均分”的概念。然后我用9個相同的盒子分成三組,第一組1塊,第二組2塊,第三組6塊,問:“每一組盒子一樣多嗎?”學生通過觀察都能正確回答。這時,我又把三組木塊混合重新分組,每組3塊,告訴學生這個3是由三組木塊平均分配得到的。演示過后,要求學生討論“平均數”是怎樣得到的。學生發現,我把原來的三組合并,再把這組盒子分3份,每份正好3個。通過這個過程,不僅揭示了“平均數”的概念,也使學生明白了計算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這樣,學生就能形象直觀地理解“求平均數”這一概念的本質了。
2.新舊知識結合,引出新概念
數學中有些概念往往難以直觀表達,例如,循環小數、圓周率、比例尺等。但它們都與以往學過的舊知識有著內在聯系。這就需要采取新舊知識結合的方法來引出新概念,在備課時要分析新概念與以往概念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新概念進行講授,學生更容易接受。例如,通過求幾個數各自的“約數”從而引出“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等概念。總之,把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以舊帶新,化新為舊,如此循環往復,既促使學生明確了概念,又掌握了新舊概念間的聯系,做到溫故知新。
3.通過理論結合實際,認識事物本質、形成概念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動手是獲得知識的第一步。學生通過親自動手來演示教具,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一些生澀難懂的概念。例如,在給一年級小學生講解“初學數的大小比較”時,是用小兔小狗學具,逐一對比。如一只小兔對一只小狗,第二只小兔對第二只小狗,……直到第五只小兔沒有小狗對比了,就說小兔比小狗多1只。又如,二年級小學生學習“同樣多”這個概念時,采用學具綠花和紫花,學生先擺6朵綠花,再擺和綠花一樣多的6朵紫花,這樣就把“同樣多”這個數學概念,通過動手演示、動腦思維,從而形成概念,符合從實踐到認識到再實踐到再認識的規律。這就要比老師演示、學生看,老師講解、學生聽的效果好,學生印象深刻、記憶更牢固。
4.由具體轉到抽象,得出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發展學生已有的形象思維,也要注意通過練習來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要善于為學生創造環境,引導他們觀察、思考、探究概念的含義,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順序,不僅提高對概念的認知能力,也能夠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5.巧用“變式”,解釋概念本質
學生在初步掌握概念以后,我們要經常變化概念的論述方法,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掌握概念。概念的表示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講解合數時,可以說是“一個整數,其約數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能被其他的因數整除,這個數就叫做合數。”還可以說成“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其他因數的倍數的數。”學生對各種不同角度論述的概念都能夠理解,就說明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已經很透徹、靈活,不再死記硬背。所以通過概念的變化來解釋概念的本質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二、概念的及時鞏固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獲得概念轉化為已有認知體系的過程,學習不僅要熟練記憶還要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所以概念的記憶與應用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復習、歸納總結,對于概念的鞏固具有重要意義。
1.對已學過概念的歸納整理
每當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以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概念加以歸類整理,明確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做出脈絡圖,促進學生更系統地掌握概念。
2.在應用中鞏固概念
學習的目的是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勢必提高對概念的理解能力,加深鞏固,教師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學生通過小組探究的形式解決問題,不僅加深了概念的理解,也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在學生的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教師就要用心講解好概念,做到落實雙基,提高學生智力、思維的發展。學生只有學會概念并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只有這樣我們才切實完成小學數學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李星云.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優化策略[J].教育評論,200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