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山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因此,在小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而STEM作為當前教育界探索的重要方向,將其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整體教學質量,同時對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化也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值得給予應有的重視和肯定。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STEM;課堂教學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育領域的不斷突破,小學語文教育已經成為當前廣受社會各界重點關注的一門課程。但是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課堂的教學質量,仍然是值得我們重點討論的問題。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而在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STEM教育,則是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的教育。這對于我們開展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STEM學位人數也同樣是評價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如果能夠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其加以滲透和體現,無疑是提升我國綜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
一、STEM教育概述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因此我們在研究中可以將其等同于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教學。不過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任何一門單獨的學科都難以為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足夠的支持,因此多學科協作就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提升受教育者的綜合素養是STEM教育的根本目標,但是當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沒有形成一套能夠得到廣泛認可的STEM教育的概念體系。一般來說,對STEM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種認知:首先,認為STEM是一種典型的后設課程,也就是說相關學習者需要在完成STEM課程之外,繼續學習如何綜合性地使用這四門學科去解決問題;其次,認為STEM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教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課程,是對STEM知識的有機整合;最后一種觀點則認為,STEM是一種具有探究性特征的教學策略,它以培養學生綜合利用STEM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
從以上三種觀點出發,本文研究中將STEM界定為:STEM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對STEM的綜合實踐,是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知識的相互聯系所形成的有機整體,對于學生的科學、工程、技術以及數學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特殊的積極意義,也是當前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STEM 概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通過開展基于STEM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我發現學生對于語文這門課程普遍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如果能夠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而善加引導,必然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STEM教學思想的滲透,成功地從多維度、多層次構建了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并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本內容,同時也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了從多個角度認知、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滲透STEM教育思想,雖然從表面上看主要強調的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及觀察能力的強化,但是在STEM概念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我認為課堂教學目標完全沒有必要局限在這兩個方面。如果能夠幫助學生從更多角度去認知問題、解決問題,這不僅能夠有效地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通過其他學科的滲透和融合,讓學生養成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STEM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有效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間萬物運轉的本質,而不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內容。同時,對于教師來說,STEM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也同樣是提升課堂質量和對課堂教學節奏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徑,值得我們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重視。
總之,只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利用STEM教學思想,更是提升課堂整體教學質量的一劑良方,值得我們對其加以更為深入的探索。本文受到篇幅所限,僅做了較為表面的論述,并沒有對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加以更為詳細的討論和介紹。但是筆者相信,將STEM教學思想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來,是有其必要性的。只要我們的一線教師能夠真正意義上把握學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就一定能夠從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中獲益。
參考文獻:
[1]張渝江.小學語文教學創新[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1(3).
[2]王玲玲.基于STEM的小學科學課程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