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文
摘 要:如何讓科學課充滿濃濃的科學味,應該是每位科學教師需要進行思考的問題。以親歷的一堂優質課比賽來闡述自己對“科學味”的理解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味;教材安排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同時,我又是一名科學教師。有時往往前一節是語文課,接著馬上就是一節科學課,不同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科特點,如何在這種快速切換的節奏中找準學科的定位?如何讓科學課充滿自己的“科學味”呢?我想應該是每位科學教師需要進行思考的問題。最近剛完成一次優質課比賽,下面就賽課內容《磁鐵有磁性》一課談談自己對“科學味”的追尋和思考。
一、教材安排中的“科學味”
《磁鐵有磁性》是《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是在學生對磁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磁鐵。本課有三個探究活動:一是用實驗活動的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從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二是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制作的;三是根據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通過實驗,要幫學生建立的兩個科學概念:一是磁鐵能吸引鐵制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二是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三年級的學生幾乎都認識磁鐵甚至玩過磁鐵,對磁鐵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和磁鐵能隔物吸鐵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只是在認識上可能是模糊的,有的學生可能認為磁鐵能吸引所有的金屬,本課重點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經歷一個“預設—實驗—觀察記錄—分析歸納—發現”的在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并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科學品質。
二、材料取舍中的“科學味”
合適的科學實驗材料是順利進行實驗活動、提高實驗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它的有效選擇與組織往往會影響學生的探究過程,影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從教材插圖呈現來看,三個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有:一是磁鐵和被測物體十數種,二是辨別用的硬幣、水龍頭、茶葉筒等,三是隔著的材料紙片、薄木片、橡膠片、鋁片等。再加上自己用來課前游戲的材料和實驗前裝材料、做實驗時放材料的器具等。短時間內準備齊全這么多的材料,就成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因此,我必須從中進行有效地選擇和取舍。
三、教學過程中的“科學味”
1.課前游戲
師:同學們好,初次見面,我想送上兩份驚喜。第一份驚喜,請低頭看一下自己的抽屜,發現有2個信封(1號信封裝的是材料,2號信封裝的是磁鐵)的請起立。恭喜你們,你們將是本節課的實驗組長,同時也請你們在開始實驗之前保管好他們……
師:第二份驚喜,老師昨天整理女兒玩具時發現了這三樣,課件出示(磁性畫板、磁性積木拼裝組合玩具、磁性釣魚玩具),大家一定都玩過是吧?今天就來重溫其中的一個玩具(拿出磁性釣魚玩具),請兩位同學來比比誰是釣魚高手……
師:兩位真是旗鼓相當啊,采訪一下,你們有什么秘訣嗎?
生:快速吸住魚嘴巴上的鐵塊。
師:拿什么地方吸?
生指了指釣魚線端綁著的一塊磁鐵。
師:哦,這是什么東西?為什么能吸鐵?
從而引出本課研究中心——磁鐵。
作為一堂課的首要環節,如果能讓學生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無疑是這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我覺得教師應該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發求知欲和思維活動,引起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同時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教學要求,從心理上和知識上進入聽課的良好準備狀態。
2.環節過渡
過渡一(活動一到活動二):知道了磁鐵有磁性之后有什么用呢?老師這里有一套收藏的硬幣,想請大家幫忙鑒定一下,他們是鐵材料做的嗎?
過渡二(辨別出硬幣材料之后):生活中有很多像硬幣一樣的物體,僅僅靠眼睛很難分辨是不是鐵材料做的,這個時候如果利用磁鐵的磁性來判斷就更可靠些了。比如這兩個易拉罐……
過渡三(活動二到活動三):剛才大家已經用實驗證實磁鐵是不會吸紙的,對吧?現在我想表演個魔術,(拿出一張紙蓋在幾個回形針上)看仔細了,下面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從這個魔術中,你發現了什么?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會自主地深入思考問題,繼而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創設情境”和“用魔術”的過渡處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奮點,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同時也給學生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當然也實現了課堂教學內容的轉換和課堂整體結構安排的天衣無縫。
3.探究活動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
活動一:認識被測物體之后提出問題“如果給你們這些材料,再給你們兩個實驗盤,打算怎么做?”學生按猜測物體能否被磁鐵吸引的情況分別放進不同的實驗盤。交流預測結果,發現銅片和鋁片存在爭議,怎么辦?擱置爭議,讓它們待定。接著制定實驗計劃,開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歸納,最后發現并明確磁鐵能吸引鐵制的物體,而不包括銅、鋁等金屬。
活動二:用實物投影介紹新舊兩個版本的硬幣之后提問:“你認為哪些硬幣是鐵材料做的?”請學生上臺來“擺一擺”。“看來用眼睛不太容易分辨,怎么辦?”請學生上臺來用磁鐵“吸一吸”。然后補充介紹有關硬幣材料的知識,證實借用磁鐵來判斷鐵制品是比較可靠的方法。最后用同樣的方法來判斷兩個易拉罐和中性筆中的鐵材料。
活動三:從魔術中發現磁鐵隔著紙能吸鐵后提出問題“想知道磁體隔著其他物體是否也能吸鐵嗎?”開始實驗,可以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開展實驗,也可以找身邊的其他材料進行嘗試。然后交流實驗發現,總結歸納出“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盡量親自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過程的生成”,這不僅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還遵循了科學探究活動的規律。
4.應用延伸
想一想:公路上一輛裝滿鐵末的車駛過,鐵末撒了一地,其他車子的輪胎可要遭殃了,快想個清除鐵末的好辦法。(本地是軸承之鄉,路上的鐵沫經常隨處可見。)
做一做:剛才在清點回形針的時候,不小心把一枚回形針掉進了水杯。你能不碰水取出回形針嗎?(讓學生通過實驗明白磁鐵隔著水也能吸鐵。)
科學源于生活,也應該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科學課教學應具有開放性和活動性,使教學不局限于校內、課堂和書本,而是開放教育空間、拓寬教育渠道,進行開放式的教育活動,使教學活動由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反思《磁鐵有磁性》一課的教學,我認為所謂“科學課”的“科學味”就是首先要對教材有一個科學的理解和把握,設計出貼合學生實際的、具有科學性的探究活動方案,然后應當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發現和構建科學性的知識,最后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當然,通過一節課就見“科學課”的“科學味”,或許只能說是管中窺豹,一知半解,但是如何使科學課擁有更濃的“科學味” 應該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標。我要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意識,以便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用科學的指導思想處理教材和材料,指導教學活動,不斷思考在教學活動后學生有沒有收獲,一定要盡力讓自己的教學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痕跡。讓我們共同努力,構建真正的科學課堂,讓課堂中彌漫的科學味道愈加濃烈。
參考文獻:
陸飛劍.讓科學課更有“科學味兒”[J].江西教育,2013(27):61.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