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紅
摘 要:語言感悟能力是小學生正確使用語言的基礎。培養小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應當從學生的興趣和語言需要出發,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就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小學生;語言感悟能力;培養策略
一、培養小學生語文感悟能力的基本原則
培養小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應當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在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正確敏銳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力求讓學生主動深入語言的感悟活動中。
1.培養學生主動感悟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語言文字的體驗活動中來,使學生積極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感與內涵。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豐富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要使學生在活動中構建豐富的形象世界,達到良好的語言感悟能力的訓練效果。
2.要求學生對整體篇章來感悟
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應當從整體篇章入手,文本局部是為篇章服務的,學生必須具備通過語句、段落的閱讀來感悟篇章整體意義的能力,這樣才具有實踐意義和價值。否則,學生會肢解文章的整體,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備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篇章的意識,然后再逐步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細節,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感悟能力。
3.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讀
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需要學生從最基礎的字詞感悟開始,使學生具備對語言文字進行仔細品讀的能力。學生實際上品讀文本的過程就是調整自己,達到與文本進行思想情感溝通的目的。教師必須使用有效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使學生在仔細的揣摩推敲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對具體的詞匯形成深刻的印象,以便將詞匯放到具體的語境中進行理解。
二、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途徑
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思想情感充分放松的狀態下,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
1.借助朗讀來培養學生
朗讀是學生進行語言感悟能力訓練的重要途徑,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入自己的情感,而且還可以通過語調、語速的把握,全面把握文本的內涵。首先,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可以更清晰地明辨文本的意義,例如,學生對有些詞語的意義可能不甚明了,在上下文的朗讀中就可能對詞語的意思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長春版五年級下冊《會飛的蒲公英》一課的教學,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很好地體會“囑咐”一詞的深刻含義。其次,學生可以在朗讀中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例如,長春版四年級上冊《播種希望的日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我”的情感變化,體會爺爺的良苦用心,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句中體會我與爺爺的情感交流。
2.運用比較來培養學生
比較具有辨別和發現的作用,在比較中學生可以充分體會語言的細膩與粗糙、形象與匱乏、具體與空洞的區別,從而對語言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替換比較,使學生嘗試著替換文中的詞語,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詞語的用法與背后的情感色彩有深刻的理解。例如,經典課文《落花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贊美的語氣來讀父親的話,讓學生試著以自己的話進行同樣的情感表達,使學生在對比自己與父親的話語中體會父親樸實話語背后的深刻含義。其次,可以運用增減比較,使學生在增詞減詞中體會表達效果。再讓學生比較不同詞匯用法的異同,就會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情感色彩。最后,可以使用句式替換來進行對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使用句式替換的方式,使學生感受更強烈的情感色彩。
3.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教師必須使學生自主閱讀,要使學生在主動閱讀中培養語言感悟能力,并且在閱讀中逐漸積累詞匯,在閱讀中獲得更好的情感熏陶,給學生帶來享受閱讀的愉悅情感體驗。首先,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精讀、略讀等不同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有能力、有興趣閱讀自己喜歡的文章。其次,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名篇佳作,并給學生提出具體問題。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閱讀筆記,使學生把喜歡的詞語句子摘抄下來,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可以使學生在好句好段的交流中更好地積累語言素材。
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要從基礎入手,使學生在長期堅持的訓練中逐漸養成豐富的語言感受體系,因此,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用豐富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逐漸提高自己的語言感悟能力。
參考文獻:
[1]任瑞芹.培養小學生語言感悟能力淺談[J].當代教育科學,2011(16).
[2]荊榮琴.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教學嘗試[J].教育科研論壇,2016(4).
[3]曾向麗.聯系生活,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Z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