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廣州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對于學生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并且多數學生家中都有電腦,能夠掌握一些基礎的信息技術知識,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對于他們來說不是什么難題,教師不妨積極開展一些課外活動,更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如何開展課外興趣活動。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課外活動;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起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而言,學生對課外興趣活動更感興趣。小學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標并不在于要求學生掌握多么深奧的信息技術,把他們都培養成“技術控”,而在于引導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并不局限在課堂上,更滲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掌握一項基本技能才是王道。那么,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該如何開展課外興趣活動呢?
一、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
盡管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我們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但眾所周知,每個學生的基礎程度不同,因此在學習時所體現出來的能力也不盡相同,如果教師用統一的標準去問他們,難免有失偏頗。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首先,在教學之余,通過聊天等方式走近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了解學生的性格情況、興趣愛好、計算機基礎等方面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根據所了解到的學生特點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當然,層次的劃分需要教師獨立完成,切忌被學生知曉而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或影響班級的團結;最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實現因材施教。目前信息技術已廣泛普及,一個班級中,有的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電腦,熟能生巧,可以稱之為“電腦小能手”,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也能夠成為老師有力的小幫手,但也有的學生在上信息技術課之前從未觸碰過電腦。學生的層次不同,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一學情,在開展活動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幫助他們制定符合自身水平的學習目標,比如基礎較弱的孩子,教師可為他們制定較低的目標,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地去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難易適中,每當學生達到既定的目標后,教師都要及時地給予評價,學生自然會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二、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爭取家長的配合
課外興趣活動在課余時間里,小學生信息技術水平有限,所以與家長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辦法爭取家長的有效配合。為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家長的認識。很多家長存在著這樣的誤區: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小科,自然沒有語文、數學、英語一類的主科重要,自然不用重視。然而,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來源于生活,最終又要回歸于生活,信息技術與生活的聯系更為緊密,在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更為明顯。想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教師首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溝通能力,過了家長這一關,通過微信、QQ群、講座等多種形式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爭取家長的配合。
例如,我曾經開展過一次“最美電子手抄報”制作活動,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制作一幅電子手抄報。手抄報學生并不陌生,他們經常會用五顏六色的筆在雪白的紙上肆意創作,將自己的感想通過寫字和畫畫的方式流淌出來。其實電子手抄報也是如此,只不過形式不同,也能給學生帶來很多樂趣,這樣不僅能夠與語文、美術學科相融合,也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在這次活動中,很多家長參與其中,幫助孩子共同制作手抄報,活動期間家長們還經常在班級微信群中分享孩子的作品,互相切磋技巧,使每一幅手抄報都凝聚著孩子的智慧,我將孩子們的手抄報彩印出來粘貼在班級的墻壁上進行展覽,效果顯著。
三、富有競爭色彩,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年齡小,卻斗志滿滿,在教學過程中一旦有了比賽的意味,他們就會小胸脯挺得高高的,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教師不妨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身心發展特點,讓課外活動變得更加精彩。指法練習原本是枯燥乏味的,依靠學生反復的訓練才能變得熟練,因此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奔跑吧,鍵盤!”的指法速度比拼大賽,在規定時間內比一比誰完成的打字量最多且準確率更高。這樣一來,原本十分枯燥的一項技能變得火藥味兒十足,學生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也利用一切時間進行練習,有的學生甚至還在比賽之前進行預熱,與同學先進行了一番PK,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整體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學階段,教師不妨積極開展課外興趣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扎實而又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羌云霞.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的探[J].考試周刊,2013(93).
[2]吳靜.創新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能力[J].大觀周刊,2012(3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