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慧
摘要:情感是挖掘潛能的內在動力,是塑造靈魂的潤滑劑,小學數學課離不開情感的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教學,以情激情、以情動人、以情載理、以情啟思,多方位體驗情感,讓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促使學生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感教育;能力
情感是挖掘潛能的內在動力,是塑造靈魂的潤滑劑,小學數學課離不開情感的教育。小學階段是學習能力形成和樹立的初級階段,內在學習品質,特別是思考分析的方法和習慣還沒有養成。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情感教學,以情激情、以情動人、以情載理、以情啟思,多方位體驗情感,讓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善于抓住數學學科的內在特性,設置出貼近學生情感發展實際,激發學生內在學習潛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帶著積極情感開展問題分析、思考、解答活動,切實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創設平等愉快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其樂融融,交流發言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新的形勢發展,必須有新的教育觀念。首先,對學生重新認識,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充分估計每個孩子的潛在能力,不要片面認為某某孩子太差。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們的特長和優點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都體體面面的坐下去,千萬不能讓孩子在其他同學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藹的目光面和面容對全班的學生,經常用鼓勵和贊賞的語言和學生交流,如:“我很高興,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學不謀而合。”“你今天表現很不錯”“你對這一點的看法很有主見。”對于不完全正確的答案,我注意發現它的閃光點:“我聽懂了你的意思”。“你說的這一點很有道理。”“你能解釋一下嗎?”以前每節課結束,我都說:“有不懂的找老師。”現在我常說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遺憾?”“今天的課堂,誰還想發表看法?”這樣就能體現出老師和學生平等、民主、和諧。同時,還要觀察分析學生的質量,應從不同的角度下結論,從能力的培養入手,使學生的特長得以充分的發揮。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我們要尊重發育遲緩的學生;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尊重有過錯的學生;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尊重和自己意見不相似的學生。做到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冷落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我不僅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現出來的善意;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師和教科書的質疑,讓學生在愉悅積極的心態下學好數學知識。
二、運用恰當幽默的語言制造活躍的氣氛
恰當的幽默,是課堂教學的調節劑,有利于學生情商的調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正如贊可夫所說:“好的課堂教學, 要有幽默, 要有笑聲……”因此,教師的語言不妨風趣一點,把孩子的興趣激發起來再講,效果反而比嚴肅的說教要好,這樣做,可以創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反之,如果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懷著不安甚至對立的情緒上課,即使教學過程設計得再好,學生也很難參與進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很多有經驗的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學生學得輕松有趣,卻不乏秩序井然, 這在很大一方面源于老師的風趣和幽默,這便是課堂語言的藝術。 數學教學語言除了要做到規范、簡潔之外,還應當不乏情感色彩、抑揚頓挫。 倘若教師能夠演繹生動、風趣的魅力語言,就能更多地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增強數學教學的魅力。
三、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知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荷蘭數學家弗萊登塔爾曾經反復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正是為了滿足學生這一需求。一班的教學用告訴的方法,把學生從未接觸的新知識直接進行講解,很明顯是錯誤的。事實也證明,學生接受非常困難,教師不得不用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反復練習,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逐漸形成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及其他品質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情境的引入,讓學生在熟知的情境中一步步解決問題。創設情境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的經驗,并讓學生自己提出自己對于算式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聯系情境教學,情境化一定要尊重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情境的創設要盡可能地由學生自己去創設,讓學生充分調動自我的生活經驗,并經歷把一般性的生活經驗抽象成數學符號,在困惑中形成數學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
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的現象時有發生。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問題。數學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放手讓每個學生在已掌握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追本溯源,發現解題思路,發現新原理、新公式等,以活躍他們的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提高。 比如,在《乘除法的認識》的教學中,對于“0不能做除數”的規定,常說“零做除數沒有意義”或“規定零不能做除數”,許多教師往往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結論來處理,強調“0做除數,沒有意義”,其實這正是“乘除法關系”的一個極好的例子。在教這一課時,教師要抓住機會,讓同學們想:如果零做除數會怎么樣?啟發學生設想兩種情況:一是當被除數是零,除數也是零時,會怎么樣;二是當被除數不為零時,而除數為零時,結果會怎么樣。通過學生自己推算,得知:一是零做除數不能得到固定的商;二是零做除數還不回原。因此說:“零做除數沒有意義”或“規定零不能做除數”。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被激發了出來,他們既靈活運用了知識,掌握了本課學習的重點,又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結語:
綜觀小學數學課現狀,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課堂上滔滔不絕,板書詳略得當,講解重點突出,然而學生卻是聽得昏昏欲睡,究其主要原因是情感的缺失,從而導致課堂缺乏應有的生命活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優選有效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多方位體驗情感,從而促使品德內化和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再談小學數學教學方法[OL].2013.
[2]黃玉榮.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的幾點見解[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04).
[3]石福勝.淺談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J].華章;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