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霞
摘要:小學數學復習課的任務是對某一階段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并通過查漏補缺,進一步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技能、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目的是溫故知新,完善認知結構,發展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整理與復習
復習課是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某一階段,以鞏固、疏理已學知識、技能,促進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型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們在每個學期期末都將有二到三周左右的時間進行復習課的教學,畢業總復習更長,將近有二個月的時間。但長期以來我們對復習課的研究、關注較少,出現了復習課就是做卷子課,整個復習階段教師累、學生苦、家長忙的現象。因此,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就顯得十分重要。
我認為,復習要在美好的情境中,和諧的氛圍里,充分發揮學生復習的主體性,學生學習的動機才能更易激發,創新的品質才能得到鍛煉,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數學思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要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效率應該注重以下幾個環節。
一、 創設情境,導入復習
一個有效的數學教學情景應該由兩部分生動地結合在一起生成:一是數學因素,一是非數學的因素(顏色、聲音、形象、情節等)。前者使得我們的教學不脫離數學味,后者則可以迅速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個鮮活的數學情景對于改變數學形象,提高學習效率,解決實際問題非常重要。
例如;在整理與復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情境。
師:同學們從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可以走?(生答)
師:老師跟你們的情況差不多,從家到學校上班有兩條路可以
走,路線圖是這樣的。課件出示:
老師家

猜一猜老師走哪條路近?走哪條路遠?說說你的理由。
生1:走彎線近!
生2:不對!一樣近,因為紅色的這條路線,雖然拐彎多一些,
但如果把向右的這3條橫線移動,就能合成一條線,同樣,豎著的3條也能合成一條豎線,最后就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所以兩條路一樣近……。
師:你用學過的長方形的知識,出色地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沒白學數學。實際上,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測算長度的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復習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知識。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當學生搜集出與課題有關的知識點,并明確了每個知識點的意義以后,首先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點加以整理,實施再創造,而不是通過練習去鞏固。要給予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和空間。
整理時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將各縱向的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組成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鏈;二是把各橫向的知識點有效地分化開來,組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所學的分散的知識“豎”成線、“橫”成塊,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幫助學生有效地建構其科學的知識網絡,這些形成的“線”和 “塊”就是學生創新的成果。
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樹枝圖”、表格、圖畫等學生所喜愛的形式;整理的結果:力求簡單、明確,使人一目了然。例如在復習整除時我幫助學生整理了以下知識網絡。
三、綜合練習、整體提升
在學生知識系統已經初步形成的基礎上,一方面教師要針對學生在整理、交流中出現的疑難問題作進一步的強化分析,幫助學生解答疑點,彌補缺漏,讓學生更全面、準確地掌握學習內容。可用有針對性的典型問題或典型例題進行呈現,重在設疑、答疑和析疑。另一方面要根據知識的重點、難點,選擇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和系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強化練習,目的是進一步強化認識,鞏固所學,有效地增進系統的構建。
例如:復習百分數的類型練習,①太湖公園植樹 500 棵,成活 480 棵。求成活率。②太湖公園植樹 500 棵,死了 20 棵。求成活率。③太湖公園種一批樹,成活500棵,死了 20 棵。求成活率。④太湖公園植樹 500棵,死了20 棵,又補種 20 棵,全部成活。求成活率。⑤太湖公園種一批樹,成活棵數與死的棵數之比是24 : l 。求成活率。
復習除了要重溫學過的知識,強化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應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體現提高與發展,將舊知識進行生發,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在復習時還要注重對知識創新點的準確把握,圍繞知識的創新點,去積極有效地組織練習,強化突出練習的綜合性、靈活性和發展性。
在內容上,要結合復習的實際,在知識的“高度”、“寬度”上適當向外拓展延伸;在形式上要以綜合性練習、探索性練習、開放性練習、解決問題練習進行呈現。拓展深化時,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托,不可任意提高標準,增加學生學習的困難。
創新點即是所復習的知識與生活的實質性聯系,與其他相關知識的實質性聯系以及先后知識的實質性聯系。尋找這些聯系的過程是創新的過程,也是拓展深化的過程。
總之復習的目的不僅是要使知識系統化,還要對所學的知識有新的認識、提高,包括適當的拓寬和延伸,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探微.吉林教育.
[2] 數學課程標標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