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安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就有余數除法在教學過程中的相關細節逐一進行論述。希望憑借此次經驗交流,能夠給予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相關教職員工帶來一定有價值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余數除法計算;教學方法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當中,有余數除法計算是其中一大重要的知識點。該章節的相關知識,是建立在學生之前進行學習了的表內除法運算之上的。教師在開展“有余數除法計算”的教學過程當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將一個數字平均分成若干份之后仍可能存在有剩余的現象。使學生了解余數以及有余數除法的相關意義、并能夠在接受相關的課堂教學之后,正確寫出對應的計算式、并理解為什么余數一定要小于除數的道理。
一、有余數除法的引入
1、建立在已學知識上進行導入。筆者首先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個問題,王阿姨一共有10個蘋果,需要分給( )個同學,而且每個同學的蘋果數量相同,能夠怎樣分?老師利用學生之間已經學習了的除法知識,分別在括號當中填寫了1、2、5、10這是個數字。
點評:這是對學生之前所學習的除法的相關概念的一個簡單回顧,因為學生尚未對余數的除法進行學習,因此筆者選擇了幾個能夠將10整除的數字,有效的讓學生在已經掌握的知識上開展新知識的導入,為接下來有余數除法的教學做出了鋪墊。
2、打破思維定式接受新知識。接下來,筆者向學生繼續進行了提問,如果括號中的數字是3、4、7、8、9等數字呢?學生們紛紛發現,當同學數量為這些數字時,是無法進行除盡的。一時間紛紛陷入了沉思,并與周圍的同學進行了討論。
3、讓學生認識平均分含義。學生在進行了對比之后,老師讓學生認識到了現實生活當中,會出現除法不能被除盡的現象,那么當遇到此類問題時,應如何進行計算呢?這便是今天大家需要學習的內容。
點評:因為學生的知識水平的限制,因此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其思維往往會受到局限,因此,筆者利用了相關的情境,為學生學習有余數除法打下基礎。
二、了解關于“有余數的除法”
1、認識平均分的種類。筆者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當中,趁熱打鐵,繼續利用該情境進行教學,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之后,回答道:“當同學的數量為1、2、5、10個時,是能夠平均分的,但是是其他數字時,就不能平均分了。”在這里學生對平均分的概念因為自己對數學知識認識的不足出現了錯誤,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黑板上列出了如表一所示的表格,要求學生對該表格進行填寫。
通過這個表格,學生便可以有效認識到,盡管蘋果的數量可能存在有剩余,但是仍能將蘋果進行平均分配,更正了對平均分配的理解。
2、讓學生進行有余數除法算式的書寫。筆者在讓學生認識到,存在有上面情境當中存在的能夠剛好分完,但是還存在有剩余的情況以后。筆者便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嘗試使用除法算術式對上面的情況進行表達。例如將是個蘋果,分給3個同學,應如何用式子來進行表達呢?
筆者首先讓學生嘗試進行算式的書寫,并讓學生就為何這樣進行書寫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教師總結完成學生的書寫方式之后,進行有余數除法標準書寫方式的板書。即10÷3=3(個)......1(個)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當中,每一個部分都有其獨立的名稱,筆者在課堂教學拿上文例子當中的1個來說,按照這個問題的含義,讓學生們分析一下這個“1個”應該在這個除法算式當中叫做什么?教師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基礎上,在黑板上寫下的“余數”二字,由此與課堂進行有效的呼應。
點評:筆者通過將一個生活情境進行舉例之后,在不斷分析研究的過程之中,使學生認識到了有余數除法的相關概念,這一課時的學習是學生獨立探究的結果,表現了素質教育環境下,需要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要求。
3、讓學生了解余數為什么必須要小于除數。筆者發現,在課后針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的過程之中,有很多學生會出現在進行“有余數除法運算”過程當中,發生余數大于除數的現象。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讓學生認識到有余數除法其余數必須小于除數這一知識要點很有必要。而在以上教學活動全部完成之后,教師變開展了針對以上知識的總結,在總結的過程當中,筆者向學生提出了“有余數除法其余數和除數之間存在有什么關系?”這一問題,在經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以后,學生順利的認識到了,在有余數除法當中,余數一定是小于除數的,否則這個算式是不能夠成立的。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有余數除法是在學生進行除法知識學習之后的一種延伸。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前后貫通的思想,讓學生在聯系之前所學習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并正確開展有余數除法的運算,這樣才能在這一章節知識教學過程之中,收獲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于芳.正視沖突 反復對比 實現遷移——“有余數的除法”教學思考[J].小學數學教師,2014,06:70-73.
[2] 黃林鋒.關注學生認知起點 優化“數形結合”方法——“有余數除法”教學實踐與反思[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1,0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