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海華
【摘要】實踐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實踐育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2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獲得了廣泛的認可。高校鼓勵、支持大學生力所能及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并為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提供支持,從而推動高校的實踐育人工作。本文基于實踐育人的視角,在厘清實踐育人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基本內涵、現狀的前提下,以河海大學理學院為例,闡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特點多元化、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針對性地提出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新形勢 大學生 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19-02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特點多元化
(—)增強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性
目的性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先讓,我院大力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一方面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改善社會環境,進一步的發回大學生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去培養學生的責任心、道德意識、實踐能力等等,大學的目的在于“育人”,培養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才,“藝”是指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很好的運用到實際事務中,進而使得其個人能力能夠得到更好地提升,最終使得學生的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能力素質等等能夠得到更好地提升,河海大學理學院志愿者服務就是走大學生目的出發,進而給學生創造一個更為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二)增強志愿服務活動的針對性
志愿服務具有提供公共服務,參與公共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等諸多功能,志愿服務更應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同時積極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完善服務體系,使志愿服務精神得到了有力的弘揚。在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要對照“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和社會意義出發,重點圍繞學生個人專業理論學習和大學生服務意識等方面找準自身存在的問題,明確不足。河海大學理學院大學生志愿者結合自身特定身份,深入調查,仔細研究,針對性地選擇服務基地并設計實踐活動內容。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志愿者將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服務于社會的能力,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大學生志愿者真正從實踐中有所收獲;另一方面,任何公益項目的發展都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志愿服務活動的針對性有利于科學知識和生產力的有效轉換,是一種雙贏的活動。
(三)增強志愿服務活動的廣泛性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廣泛性主要是指人員參與以及志愿服務活動內容的廣泛性。在目前全社會都呼喚人本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便以其時代性和普遍性吸引了廣大大學生學子。從河海大學理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領域可以看出,志愿服務接地氣,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志愿服務不同于科研活動需要專業領域高精尖的人才,也不需要特殊的崗位技能,而是一項平凡而有意義的事業。河海大學理學院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立足于周圍群眾的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安排具體的崗位。同時通過大學生志愿者述責測評等途徑,了解志愿者隊志愿服務活動發展的建議。這就使大學生志愿服務不受學生的來源、性別、年級、專業等方面的限制,具有人員參與上的廣泛性。
(四)增強志愿服務的公益性
公益性是志愿服務活動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第一,從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興起的歷史淵源來看,社會民主、公益慈善、傳統仁愛觀念等;其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以社會公益事業為核心,在大學生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之時,服務社會,服務大眾,關懷弱者,構建和諧社會。這些都體現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公益性的特點,更為人所敬仰。“在和諧社會的語境中,社會公益被提升為人們所景仰的高尚價值。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一種極為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發展前景。”
(五)增強志愿服務的實效性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目的在于培養合格志愿者,結合大學生的特點,這就要求活動能夠激勵志愿者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大學生學生在學風建設、團學活動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增強學生黨員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大學生志愿者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展現大學生學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全面提升大學生志愿者的綜合素質。
二、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
近些年來,河海大學理學院多措并舉,將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實踐育人重要載體,積極鼓勵引導大學生投身志愿服務活動,在志愿服務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創新機制,志愿服務管理科學化
河海大學理學院把制度保障作為志愿服務活動有序開展的重要基礎,著力在規范性上下功夫。通過建立“院—年級—班級”三級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體系,學院形成了“班級自主,年級協調,學院統籌”的志愿服務動員方式,目前全院已有98%的學生成為注冊志愿者。學院通過出臺《志愿服務活動管理規定》、《志愿服務時間認證規定》等管理文件,制定大學生志愿者協會章程,定期組織志愿者參加校院兩級志愿服務骨干培訓班,同時,河海大學理學院將一定要求的志愿服務時間作為學生入黨的必須條件,推進了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
(二)整合資源,志愿服務活動項目化
河海大學理學院把志愿服務項目化管理作為整合各方資源,提升志愿服務活動質量的重要抓手。通過啟動“大學生志愿者行動計劃”,學院將志愿服務活動匯總為小伙伴微課堂暨同伴服務行動、慰問老教師暨最美夕陽紅行動、感受知識魅力暨圖書館志愿服務行動、關注玄武湖生態環保行動、關愛農民工子女愛心接力行動、普法進社區暨法律援助行動等六大項目版塊,有效整合了校內外的志愿服務資源,強化了活動分類指導的針對性,推動志愿服務項目實施專業化、項目化運作。
選樹典型,志愿服務特色品牌化
河海大學理學院把志愿服務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平臺,著重將實踐育人實效與服務社會實效有機結合,涌現出了一批優秀志愿者和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典型。近些年,學院數百名本科生積極參加亞青會、青奧會志愿者負責人,畢業后積極參加團中央的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現有4名同學在拉薩市江蘇實驗中學支教,作為共青團西藏自治區委員會藏漢橋志愿者服務隊總隊長,團隊申報的《2014屆藏漢橋志愿服務總隊》的項目入圍了全國賽終評,柳智鵬同學有幸代表項目負責人參加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暨首屆中國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并榮獲銀獎。此外,我院的“慰問離退休教師”項目入選校關工委推介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為離退休教師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幫助。學院的暑期實踐團支教項目、藝苑社區義務輔導隊、來愛德慈佑院做義工吧、盲校行、關愛留守兒童等多個志愿服務項目也成為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品牌項目,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反響。
大學生是有文化、有活力的一個群體,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加入志愿者服務事業,給其注入了大量的新活力,大學生志愿者在推動機構的建設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事,文明也看到了,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不足。社會和學校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影響,期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煩,如:(1)大學生參與的志愿者服務的范圍具有局限性,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擴大覆蓋面,(2)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遇到問題難以很好的解決,(3)缺乏組織管理的經驗,遇到問題不能及時地解決。所以,在結合國內外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也進一步做出了完善河海大學理學院資源子服務工作的對策:第一,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進一步擴大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覆蓋面。第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第三,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機制。第四,社會應給予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參考文獻:
[1]魯琴.大學生志愿者紅長效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4).
[2]王偉偉.論當代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實現[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3]藍宇新.大型活動中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建設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