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涼
【摘要】隨著新課標全面推行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漸漸沖破傳統應試教育的藩籬深入到人們的心里,教師的教學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應用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情境教學就是這樣一種順應時代發展需要而出現的新的教學理念,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就高中數學情境教學的課堂實踐提出看法并給出實施建議。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方法;情境
引言
高中數學知識體系繁雜,邏輯性和抽象性特點更明顯,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更加全面,這個時候如果教師只是延續以往的理論灌輸教學就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還讓學生產生厭倦的心理,情境教學的創新引入能夠緩解課堂緊張凝重的氣氛,它是通過把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與教材的基本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啟發學生的想象思維,同時給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更主動、更靈活地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既能夠牢固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又能夠把數學積極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一、情境教學的特點和教學要點
(一)教學特點
在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曾經提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理念…,情境教學與此一脈相承,簡言之就是教師通過帶有情緒的具體場景或者實物創設出一種場景,給學生如臨其中的感覺,能更好地領悟知識,它有別于生硬單一的理論講授,更具科學性,情境教學有這樣幾個創新的特點:文情并茂,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知行合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經驗。
(二)教學過程
首先教師在創設情境之前,要做好準備工作,既要選擇有針對性的情境,又要對所選用的情境創設方式了然于胸,在情境教學中必須掌握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開展情境教學活動,并且控制好情境教學的時間,維持好課堂紀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適時給學生提出改進建議和指導,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啟發學生從情境中總結數學方法,而不是直接給學生報出答案;最后還要注意真誠地評價課堂效果,總結學生表現,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高中數學情境創設的原則
根據高中生的學習特點和數學學科規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創設情境的原則,這樣才能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彰顯情境教學的意義。
第一,趣味性原則,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尤其是面對知識體系復雜、難度加大的高中數學時,更要用充滿興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在創設情境時,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特點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第二,真實性原則,高中數學學科理應回歸到人們的生產生活運用中去,同其他課程的學習一樣,它來源于現實生活,同時服務于現實生活,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從學生的角度選取真實可感的事物和現象,增強學生的觀察意識和思考意識,進而發掘事物本質,和所學數學知識聯系在一起;第三,梯度性原則,這和我們提倡的“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理念是一致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狀態,并且由于個體差異呈現出不同的認知水平,因此,創設情境時不能“一刀切”,要通過問題的層層遞進使教學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第四,開放性原則,教師在創設情境的時候,不應該只滿足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在素質教育推行的當下,要兼顧學生的探究思維的培養,要體現創新與開放的氛圍,這樣學生才能觸類旁通,掌握更多的方法。
三、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運用實例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可以把數學課堂情境教學的模式分為常見的四種,當然,選擇哪一種就得視具體教學內容而定了。
(一)問題情境的創設
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對不同的板塊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逐層解答,還可以調動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設置問題,由淺入深地進行數學教學。
例如在學習高中數學A版必修二中的“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出問題:“在過去的學習中,我們回想一下,都接觸過哪些幾何體的面積和體積的求法及公式呢?(一問)其中,哪些幾何體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積和體積,一起交流討論,老師在黑板上面寫,你們來回憶,(二問)根據規律我們知道,幾何體的表面積等于它的展開面的面積之和,那么柱體,錐體,臺體的側面展開圖又是怎樣的?你能不能計算出來?(三問)”這樣問題的層層遞推,自然引出所學內容,打消了學生的畏難心理。
(二)實物情境的創設
通常運用數學模型或者教具等可以直接看見并觸摸得到的物體來創設情境,加強學生的空間維度感知力。
例如在學習必修二的第一章“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內容時,教師可以拿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球等幾何體,放在講臺正中央,然后讓學生畫出自己所處位置看到的形狀,并進行討論總結,在觀察中領悟圖形“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奇妙,當學生明白了三視圖概念后可以引導學生在紙上畫出乒乓球放在長方體上的三視圖。
(三)故事情境的創設
數學知識從古老的算術發展而來,是人們智慧的積淀,數學知識不光蘊含著形象美、對稱美,還體現著人文性,因此數學教師可以選用與數學知識相關的科學逸事等素材編成故事激發學生的思考。
例如在學習“等比數列”知識點時,上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這樣的傳說故事:“根據史料記載,在印度有一位剛愎自用的國王,一位宗師看不慣他驕橫的樣子,就到皇宮找到他并聲稱自己可以推薦一個有趣的游戲給國王玩,當時世人不知道這就是后來流行的國際象棋,國王興致盎然。問宗師需要什么獎勵,宗師讓國王在棋盤第一個格子放上一粒麥粒,第二個放上兩粒,第三個放四粒,以此類推,放滿棋盤(64格)為止,國王慷慨答應,卻不知欠下了一筆永遠還不清的債,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跟著我一塊去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中找答案吧,”故事講完,教師適時把學生帶人課堂學習中。
(四)生活情境的創設
即把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與書本內容恰當結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能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妙用的精彩,又能及時消化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還能豐富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至于讓學生感覺單一、乏味。
例如在學習“用樣本估計總體”內容時,可以這樣創設情境: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日漸匱乏,城市里經常出現用水緊張的情況,某市政府為了節約生活用水,計劃在本市試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額管理,即確定一個居民月用水量標準A,用水量不超過的部分按平價收費,超出的部分按議價收費,你作為方案的策劃者,如果要考慮到普通市民的接受程度,又不影響日常用水,那么標準A定為多少比較合適呢?在制定標準之前,又需要做哪些工作?又如在理解“A中每個元素都有n個可供選擇的元素在B中作為它的像”這一知識點時,可以用“一個水壺四個杯子”來形象解釋“像”的數量不是唯一的,從而強化它和映射的區別。
(五)實踐情境的創設
“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我們學習知識所追求的目標,在情境教學法中,我們應該通過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的實施來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這也符合創設情境中的真實性原則,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運用所學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除了觀察生活中的數學,還應該通過動手來學習數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圓錐曲線與方程”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在正式講解“橢圓”的性質和曲線形式時,可以先讓學生拿出一條定長的細繩子,然后把它的兩端固定在畫圖板的兩個點上,分別命名為F1、F2,當細繩的長度超過兩個點之間的距離時,用鉛筆尖將細繩拉緊,讓鉛筆慢慢地在畫板上移動,此時,就可以成功畫出橢圓,最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出橢圓的定義,這樣一來,我們既發揮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在親自操作的過程中體會橢圓的形成過程,從而能夠對橢圓這一概念有深刻的認識;又便于教師引入橢圓的特征,為接下來進一步知識的講解作了很好的鋪墊。
結束語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是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數學綜合素養,當然,關于高中數學情境教學的妙處和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教師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去慢慢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