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廣
摘要:文章針對當前初中學生學習現狀,就數學教師如何通過數學教學活動,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提高其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數學的應有價值,淺析自己的幾點見解:1.創設引入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2.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3.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適宜的發展空間;4.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提高。
關鍵詞:初中學生 數學知識 實際問題
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而且要使學生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能以“數學化”的思維習慣去描述、分析事物,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尤為重要。下面就初中數學教師如何調動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正確引導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和綜合素質,淺談幾點個人的見解。
一、創設引入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
興趣是心理活動共有的特征,是一種無形的動力,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或某項活動情境感興趣時,就會給予優先注意和積極地探索,并表現出心馳神往,積極投入。一個人所取得的創造成果,大多是在對所研究的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情況下取得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想方設法創設一種情境,首先誘導學生的好奇心,學生一旦對所創設的情境產生興趣后,就會以積極的熱情,輕松地投入到情景活動中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身邊熟知的日常生活和事物出發,把生活中的數學引入課堂,實現“數學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激發他們探索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比例尺”時,在課堂上先創設了一個“學生出題考老師”的教學情境,她告訴學生:“這里有一幅地圖,你們用直尺任意量出兩地的距離,我就能很快地告訴你們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家相信嗎?”于是學生紛紛走到地圖前度量、報數,教師逐一地回答相對應的實際距離。學生都感到很奇怪,不解地問老師是怎樣算出來的?這位教師很神秘地告訴學生:“其實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幫助老師,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于是就引出所要學習的內容“比例尺”。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來了,特別想知道比例尺的“神秘”,因而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都高漲起來。
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概念是抽象的,但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樹立概念的直觀形象,它就會變得活潑可愛起來。對數學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含義是必要的,但真正體驗它的實際意義,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更是不可忽視。大家知道,一般學生的思維是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的世界,而數學概念是對具有共同特性的某些事物的一種高度概括,所闡述的語言是非常精簡的,所以對學生來說數學概念是抽象的。如果在數學概念教學活動中脫離了現實,沒有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學生思維中的現實世界聯系起來,那么在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中就找不到一個新的生長點,就好比學生在現實與抽象之間被隔著一道屏障,進入不了數學的抽象世界,抽象的數學概念就難以容入他們的知識結構體系中。因此,在數學概念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努力為學生提供豐富、有趣的現實題材,把“純粹”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體的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盡量把那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轉變成能看得見、摸得著、看得懂的直觀的數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世界逐漸走向數學抽象的世界,使學生不僅理解和掌握好數學概念,而且學會運用數學知識去感知生活。例如,數軸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講數軸前,先介紹溫度計,再由溫度計抽象化成數軸,理解數軸就簡單了。
三、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適宜的發展空間
傳統教育往往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儲存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教師只是灌輸知識,這是不適合學生的舊教育。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創造一種適合學生主體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和條件,努力為學生搭建一個適宜其發展的平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學生的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多給學生一些活動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以研究的態度和學習方式對待數學學習。為利于學生主體發揮潛能、發展素質、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中去,給學生提供適宜的發展空間,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討論、評價和決策,讓學生能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學會自己去分析、思考和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四、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提高
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數學問題來源于現實生活,而最終又應用服務于生活。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活動,如做衣服、購物、蓋房子、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修路等都離不開數學知識,數學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把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讓學生看到生活中到處充滿數學,學生學起來會感到親切、自然。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盡可能地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有機地聯系起來,注意吸收和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實用性的有關數學信息資料來充實教材,重組和豐富教材內容,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使學生真正領悟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并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生活,從而調動其主動地學習數學、創新性地運用數學的積極性。通過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一系列活動,使學生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張林.淺談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抽象概念的具體形象化[J].關愛明天,2016,(03).
[2]陳莉.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與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08,(11).
(作者單位:山東省蘭陵縣礦坑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