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
【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城市規劃帶來了怎樣的沖擊,規劃編制與實施工作如何對其做出響應?這都需要城市規劃部門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簡要概述大數據時代中城市規劃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分析大數據時代是如何為我國城市規劃工作指明方向,希望與正在處于探索時期的城市規劃人員一起分享經驗。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響應;以人為本
信息與通訊技術的發展引領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的概念可以簡化為各種規模巨大并且無法利用手工的形式對其分析、解讀、處理的大批量信息資料。大數據的運用勢必會對傳統城市規劃方案的擬定與推行產生一定的影響,此時新的思維方式與方法應用到城市規劃進程中,這是對大數據時代的響應。如何使大數據時代的實效性充分的發揮出來,這已經是城市規劃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將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1]。
1.大數據時代在城市規劃中發展的模式
1.1特征
大數據時代下各種技術能夠對數據信息進行高效的處理進而使城市空間規劃更具科學性,GPS等追蹤定位技術的應用使規劃者對城市的空間結構有更加全面、清晰的了解;大數據時代最大的特征是“大體積、大容量”,包含了城市發展的現實狀況與特點,能夠采集處理超大量的數據信息;
1.2發展形式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城市規劃者積極地站在城市微觀的視域下,對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動進行整體的分析,從而落實城市空間規劃與布局的工作任務[2]。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中,城市規劃者將目光放在全球定位系統、手機數據、網絡日志以及公交刷卡數據等方面上,在其協助下建設出的城市規劃模型更具直觀性與科學性,此時的規劃工作在對城市空間調整與分布時所提及到的行為方式更具規范性、合理性。
2.大數據時代中城市規劃編制的響應
2.1實時化響應
在傳統的城市規劃工作中,先進計算設備與處理技術的缺乏降低了工作效率,且數據信息獲取的周期通常是以年為單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原有的城市規劃狀況逐漸向實時化轉型,而實時化體現在數據資料收集方面的同時,也是城市規劃響應的表現形式,換句話說,實時化響應是建立在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基礎之上的。此時多樣化的信息通訊技術、處理技術自身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這些技術提高了城市規劃對數據收集、處理、分析的精準度與快捷性;使數據收集工作能夠實現實時、有序的目標,并與城市規劃進程同步運行。在數據庫技術、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的協同配合下,城市規劃者建立了高完整度的數據庫,使得各類數據資料得到有序安放與保管;而對于那些近期收集到的新數據信息,相關設備對其進行篩選以后可以被直接輸送到與之相匹配的數據庫中儲存,有助于城市規劃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采集到具有時效性的數據資料,以此提高城市規劃模型的直觀性與可靠性;
2.2多源時空數據的收集
在過去,城市規劃者所獲數據信息一般都是在問卷調查、統計年鑒或者是文獻資料中提取出來的,數據樣本容量小且不具典型性,難以在規劃中體現實際參考價值。而在大數據時代導向下各種高端技術順利的引用與應用,常見的有3S技術、云處理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等,這些技術的合理應用,拓寬了城市規劃中數據資料來源的渠道,另外地形復雜區域時空間數據的搜集工作也不再是難題。而數據挖掘技術自身的性能又是特殊化的,能夠將匯總的數據信息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剔除無實用價值的部分,為打造城市規劃區域全景注入動力。例如,在對城市園林建設進行規劃布局時,過去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去完成數據信息的采集工作,繼而對其進行計算分析,而基于園林建設面積大數據處理技術的應用,海量的數據能夠在極短的時間里被獲取與準確的分析,這就為園林建設的科學規劃布局提供了參考價值。此時的數據信息發揮了指導作用,使城市園林建設規劃布局更具合理性。總之,多源時空數據參與到城市規劃進程中,使城市規劃、布局等工作彰顯出全面性、合理性等特征。
3.大數據時代城市規劃實施評價的響應
3.1靜態向動態的有效轉型
城市規劃之所以能夠從“靜態、藍圖式”順利的轉型為“動態、過程式”,主要得力于相關技術的應用。在高端技術的輔助下,即使時空大數據多樣化、數據信息繁雜化,但是當它們出現于城市規劃方案擬定的工作中時,也不會對規劃的精細度造成任何的干擾,并且還能夠及時地發覺規劃進程中數據信息存在遺漏、缺失等相關問題,為城市規劃方案的及時調整與改進提供了輔助動力。大數據時代中城市規劃在方方面面都能體現動態化的風貌,此時城市規劃方案與體系的制定不再是“一次性”的,編寫、規劃、檢驗、改編、實行等環節始終處于循序運轉的模式中,從而使得城市規劃進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個子系統之間能夠實現彈性互動的目標;
3.2以人為本的規劃原則的落實與應用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中,城市規劃不再以“空間為本”,而是積極地向以“以人為本”的方向轉型,這主要是由于大批量數據信息的發源者為群眾個體、數據更顯多源化。此時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每個居民所提供的數據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那么我們可以推斷城市規劃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例如城市規劃者參照該城市人口分布的疏密情況、土地資源使用狀況等可視化信息,對公交刷卡數據、手機充值數據等基本信息的系統化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落實對城市規劃方案的評價工作,明確城市在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容積率指標的應用,能夠協助城市規劃者快捷的完成對城市人口密集度、社會功能混合度審核與改進的工作內容,最終完成對設計效果考評的任務。
4.結束語
其實,大數據時代下,城市規劃在眾多方面都積極對其做出響應,提升了多維轉變的可能性,例如“人工化”到“智能化”的轉變、“分散化”到“協同化”的轉變、“粗放化”到“精細化”的轉變等。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城市規劃進程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規劃原則,積極關注城市居民個體生活的品質,在先進技術的輔助下,早日落實城市規劃信息化建設的偉大目標[3],為推進我國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腳步提供動力支持,同時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平穩、高效地發展與運行。
參考文獻:
[1]席廣亮,甄峰.過程還是結果?——大數據支撐下的城市規劃創新探討[J].現代城市研究,2015.
[2]秦蕭,甄峰,熊麗芳,朱壽佳.大數據時代城市時空間行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13.
[3]金賢鋒,張澤烈,王博棋,朱曉清.大數據時代規劃信息化建設思考[J].規劃師,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