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摘 要:教育的人文關懷日漸為人們重視,幼兒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幼兒教育小學化、經濟化、社會化已對社會、家庭、個人造成了一定的后果。為改善這一狀況,筆者結合多年的教育經驗,探索研究,在整體觀念的基礎上,從管理、保育、教學三個方面出發,闡釋了幼兒教育的人文化回歸,旨在使幼兒教育前景明朗。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學前教育
20世紀初,教育的人文關懷逐漸受到重視,理論性的探討讓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受到關注,開始了關于教育的人文關懷的研究。21世紀,學前教育是人一生性格塑造和素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幼兒時期開展人文教育極為重要。
一、人文視界的幼兒觀念
人文視界中的幼兒園教育將幼兒看做能思考、有感情、能行動、有目的、具有個性、完整的個人,不斷開發內在潛能,發揮創造力,豐富想象力,不斷進行自我教育,充實完善自己,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人文視界下的幼兒教育回歸是要回歸到人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是近年國內學界提出的新的概念范疇,觀點各有不同、對立統一。有人認為人文教育指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性教育;有人認為其顧名思義為人性化教育,通過人文涵化,獲取做人的道理;還有人認為其為自由教育。不管觀點如何細分,最終都會統一到人文關懷教育上,即:教育工作者要通過人文氛圍的渲染,為幼兒將來自身價值的實現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打好根基,進行文明化、人性化的教育。
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所以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丁海東在《兒童精神:一種人文的表達》一文中說道:“人文化的兒童教育之首要責任和根本使命只能是善待兒童天性,呵護兒童心靈,把兒童當成是兒童。”比如教師要充分保障幼兒的權利,幼兒時期是一生中成長的關鍵時期,幼兒有著成長中的精神需求,作為教育者應當尊重幼兒的權利選擇。
人文視界中,“全人教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成為教育的終極價值取向,幼兒園教育則更應當立足于幼兒人格的完善。
二、幼兒管理的人文取向
《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基礎階段”,“它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教育活動要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幼兒園要堅決以幼兒為主,減少甚至避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干擾,從根本上制定合理有效的幼兒管理機制,走上人文化道路。
(一)目標科學合理
學校作為教育和管理機構理應制定正確的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對于幼兒園來說,幼兒處于學前階段,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辨別是非能力匱乏,在一生中甚是重要。因此,在幼兒園中,管理目標應當以教育目標為出發點和歸宿,從屬于教育目標,以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為目標。
確立近期、遠期目標之后,應當建構目標結構體系,按照具體的措施規劃步步落實,實現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人生導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意味著教育工作者務必要提高自身素質,為自己制定恰當的奮斗目標,符合自身實際的同時與園內目標高度一致,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關注成長取向
幼兒園課程目標由社會導向目標、課程內容目標、身心發展目標三部分組成,而身心發展是一切構成成分的基礎,是人的發展的本質任務。在幼兒成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以幼兒為主,充分尊重幼兒自主性。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出:“要想幫助一個兒童,我們必須為他提供一個能讓他自由發展的環境。”發展幼兒自主性是現代社會素質教育的靈魂,而必要的空間自由是重要的條件,教育者要注重條件的塑造,為幼兒成長提供良好的平臺。教師可以構建評價體系,利用自評、互評法,讓孩子充分發揮自主性,展現獨特性。
三、幼兒保育的人文取向
(一)個體差異性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體現在個體差異上,有著不同的發展潛力。在孔子的思想引領下,古時候的教育就已經出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在繼承和發展中延續至今,仍然保留著其獨特的價值。個體差異性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就是性格差異。有的孩子做事慢條斯理,有的孩子果敢迅速;有的性情爽直活潑,有的含蓄內斂。教師在處理孩子日常生活有關的工作時,尤其要重視人文化管理。比如在孩子就餐、午休時,教師應當允許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靈活分配,就餐迅速的孩子們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散散步、玩會兒小游戲等等,為就餐慢的孩子留有充足的時間,同時也不至于無聊等候,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教師要以積極地心態面對幼兒,用博大的胸懷包容孩子。
(二)常規共同性
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處于幼兒園的大環境內,就像人類有共同性,在群體生活中有著一般性一樣,教師和幼兒、幼兒和幼兒之間也是有共同性存在的,教師要充分看到這一統一關系,不能只求差異性而忽視統一性。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過分的規章制度會把其天性扼殺在搖籃里,但是“無規矩不成方圓”,最基本的原則性還是要存在的。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就要把握好幼兒園規章制度的度,每個人都無一例外的遵守園規,為孩子創造一個時間、空間均充分的良好的習得環境,幫助引導孩子做人做事。
四、幼兒教學的人文取向
“兒童在前,教師在后”是幼兒園教育的整體原則。
教師要研究了解幼兒的心理需求,傾聽孩子的內心。劉曉東在《解放兒童》中說道:“只有成人同情、理解、欣賞兒童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給兒童松綁,還兒童自由,使兒童真正獲得解放。”
教育工作者要為幼兒提供溫潤的教學環境和方法。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幼兒階段動手能力、好奇心都較大,教師借助幼兒這一特點,創設情境,與孩子一起探索他們眼中未知的世界,讓幼兒在區域游戲中收獲成長,快樂成長。
五、總結
自然科學飛速發展,人們沉迷物質享受,把名利作為人生之追求,價值取向偏執,忽視了對完善人格的追求和對自身潛能的發展,從而致使教育職業化。基于這一現狀,幼兒教育出現了學前期小學化、重外在輕實質等不少問題,此種種反映了教育學界應當重視用人文視界研究實踐幼兒教育的本性回歸,創設人文教育新理念。人文視界中的幼兒教育在管理、保育、教學等方面入手,對治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經濟化、社會化都有極大的幫助。相信克服了這些難題之后,幼兒教育在人文化中會得到更好的發展與超越。
參考文獻:
[1]程秀蘭.幼兒教育本質的規定性及其意義[J].學前教育研究,2014(9).
[2]廖鳳.學前教育中的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