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對中職學生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整個社會、家庭、學校都非常關注他們,如何教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等都是現在研究的重點。作為一名職業學校老師,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如何管理學生也是我們研究的課題,學生屬于一個家庭成員也屬于學校學生那么加強學校和家長之間的合作也是我們的管理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學習教育相結合。
關鍵詞:家校合作;師生關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俗話說,沒有教不好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帶著這個名言去教我們職校的學生著實讓老師壓力山大,我們的學生出生后首先接收的是家庭的教育理念,進而經歷小學、初中階段的教育洗禮,等他們步入職校大門時就處于青春的叛離期,整個過程中唯一沒有缺席的是他們自己的家長,所以我們職校老師接受這些學生后最應該了解和溝通的學生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家長,家校合作勢必在我們職校管理中將非常重要,家校合作勢在必行。
一、家校合作的意義
家校合作的最終目標就是把學生引入到社會需要的人才去發展,家庭教育一方就只能是在遵照老師的要求督促學生在家學習方面發揮的作用,也就是擔當學校在家庭中的代言人,作為非專業人士,家長的參與督促對于學校來說是添亂和挑刺,還是可望成為學校變更的重要力量?再比如說,學校合作是否只是學校一方對家庭單向的指導,還是有可能實現教師與家長雙向促進,共同提高的價值?如果我們把更多相關方面考慮進去,可以讓我們看到家校合作的意義其實可以有多角度的解釋。
首先,就學生而言,家校合作溝通了學生在家和在校的兩個生活世界,實現的是教育在時空上的銜接與拓展。其次,就家長與教師而言,親師交往的摩擦與磨合推動了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更新,雙方作為教育者的反思與自覺得以提升,為其在各自的社會角色上趨向自我完善創新條件。再次,就學校而言,互動過程中暴露的一些深層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愿望,可成為中微觀層面變革的動力。最后,就社會而言,學校對家庭的指導能幫助弱勢群體更好的為孩子成長提供有效的支持,一定程度上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起到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區別
1.家庭教育使用簡約的私人語言,平時說話往往不必嚴謹規范,只要雙方都能明白所指即可,私人語言的符號單一,比較隨意,依賴的是雙方的磨合,從這個意義上說私人語言并非事先就存在,而是在交往過程中由雙方共同建構出來的,這種建構性正式家庭生活盟約性的必然要求和直接體現,家庭生活使用的是由家庭成員長期相處而建構起來的私人語言,基于的是以家庭成員承認或默許的規范為準則的盟約精神。
2.學校教育屬于規范語言要求,依靠的是大眾的共識,不因個別的喜好而更改,即具有先在客觀性。教會人們理解和使用承載人類文明的共同語言,用公共語言傳遞人類文明,培養能夠借助公共語言思考和創造新文明的人,就成為了學校教育的獨特使命。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傳統合作模式
1.開學初新生入學,新生一般由班主任最先接待,這個時候班主任可能見著大部分家長,有了初步的交流,班主任可能把自己管理方式和家長進行初步的溝通,家長也可以大致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例如:酒店班有個家長就跟老師說,他的小孩從小就是在外婆家長大,外婆特別寵愛他等一些情況。老師同時也把學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如:封閉式管理學校的規章制度違反大致的處罰情況。家庭教育模式可以根據學校要求而發生變化。
2.學生家庭情況登記,這個時候就會有學生露出破綻,有寫學生只填有單方面父母情況,這種情況可能判斷出此學生家庭可能出現了一些狀況,家庭成員的組成也可以讓老師判斷出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一般而言獨身子女的可能會有溺愛的情況,家里有哥哥姐姐的學生在家的情況也不同,家里弟弟妹妹的情況可能也有區別。這樣便于老師的學校教育模式開展。
3.家訪。家訪是進行學校合作最直接的溝通模式,老師通過一段時間對學生在學校的了解,到學生家里之后通過觀察學生情況然后進行分析,家長也同時說說學生在家里的表現,這樣家校溝通直接把學生情況進行分析,讓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用上最正確的方法。
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現代化合作模式
1.家校合作平臺。學校有了這個平臺可以把學校所有安排發送給家長,家長了解到這些信息后可以在家詢問學生在校的有關情況,并且配合學校安排等,例如:學校放假安排,學校把放假時間及安排發送給家長,家長了解學生回家時間并且督促學生及時返校,學生其中期末成績及學期表現也及時發送給家長,這樣家長了解情況后可以及時發現孩子的表現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
2.微信、QQ群的建設。學生、家長分別在每個班可以建立一個這樣的群組,對于學生每天的表現可以以視頻和圖片的形式呈現,家長看到后可以馬上在群里面發表意見和建議,實現實時互動,家長老師在一起交流可以互相學習和促進,有些家長對于自家小孩覺得難管的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學到方法和技巧,老師在跟家長交流過程中更加精準了解學生情況,家長和老師同時鼓勵學生,發現他們的優點,這樣的雙重教育學生更加能夠起到幫助作用。
3.微信公眾號的建立。學校建立一個公眾號,發送一些教育和管理類文章,家長看后可以學些教育技巧,同時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教育見解,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高有低,這樣可以吸收高文化家長的教育理念,對于低文化水平家長教育也可以得到提高。同時在公眾號里面家長可以及時提出意見,學校安排專人及時給予回復。
總之,家校合作作為兩個陣營的互助,這兩個陣營是要對對方的相互尊重和接納,從而推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完善,這樣的結合對未來教育的發展更加完善和具體,也使得教育推向整個社會化進程,社會要發展需要教育先行,教育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家校合作是最基本的結合方式,這將對教育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新編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葉瀾主編.新編教育學教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4]勞凱聲主編.教育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5]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6]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何丹(1982—),女,漢族,湖南湘潭人,湖南工業大學學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