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丹妮
摘 要:伴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逐步建立,農業發展模型也呈現出了不同的布局結構,農業以及農村經濟也有了全新的概念,如何結合實際需求,建構完整的農機農藝融合機制以確保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成為了農業管理部門和廣大農民關注的焦點。不僅要改造和完善農業運行機制,也要保證農產品經濟效益的優化,值得深入探討。該文從農機農藝結合在農業生產項目中運行的必要性進行了簡要分析,并針對農業生產中農機結構和農藝結構的關系進行了集中闡釋,最后對發展模式予以討論,旨在為相關項目研究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農機農藝 農業生產關系 必要性 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a)-0054-02
農業發展中,農業機械和農業生產技術是最基本的兩個參數,只有保證機械使用效率和農業技術的升級,才能一定程度上擴大農業發展規模。也就是說,要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性目標,就要結合農機使用規律,確保運行有效的農業技術結構,將兩者有效融合在一起,從而實現農業整體生產關系的優化以及生產水平的提升。
1 農機農藝結合在農業生產項目中運行的必要性
在農業生產項目運行過程中,要從基本管控結構出發,切實維護整體運行結構,就要保證農機農藝結構的優化融合,強化農機具系統和技術層級的優化運行,切實維護控制模型的有效性,在農機技術發展進程中,要想發揮其最大的優勢,就要充分踐行科技興農的相關政策和運行機制。另外,近幾年,我國農機市場的運行模式在不斷革新,相應的技術成果也逐漸增多,農業對于農機項目和農藝項目的要求隨之增多,要在保證科技化水平綜合升級的基礎上,實現產量和農民收入的同步提升。在農業生產機械化項目運行過程中,最基本的效率提升措施就是技術優化,不僅要有效實現勞動強度的有效化解,也要保證農機農藝項目的綜合管控升級。也就是說,要想提升農業發展的進程,就要針對具體問題建構具體分析機制,確保整體管控措施的有效運行,提高農藝農機項目的融合效果,促進農業的良性發展[1]。
在農機和農藝發展進程中,要結合實際管控要求進行集中處理,確保相關運行維度和運行解構實現最優化項目發展,進一步提升處理機制的有效性。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機化發展道路,結合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建構更加運行的管控模式,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并深度維護制度創新,加快農機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從根本上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以及土地資源利用率,只有有效優化勞動生產率,加快現代農業建設。
2 農業生產關系中農機結構和農藝結構的關系
在農業發展進程中,農業機械項目在生產結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只有有效協調農機項目和農藝項目,才能更好減少農業發展進程中的阻力,確保相關問題能得到有效化解,深度貫徹落實項目處理機制,確保農業技術結構的不斷發展,從而建構更加有效的管控機制和管理層級,最大限度升級農機和農藝之間的融合機制,確保農業實現最大化發展[2]。
在農業發展進程中,脫離技術結構和基本參數體系是無法達到升級作用的,因此,需要針對農業發展需求建構更加有效的項目管控系統,保證能將農機項目和農藝結構進行集中融合,提高在整體技術的實效性價值。例如:在水稻種植項目中,要選擇配套技術和基本的機具,比如:水稻收割機、行走式節水灌溉裝置等。只有提升聯合作業項目的有效性,才能有效提高整體業務的管控能力和綜合實力,確保增產增效結構的優化運行。技術人員要結合實際需求建構完整的農業運行機制,確保管控模型和管理層級結構之間能形成良好的運維系統。
在不同類型農業耕種項目運行過程中,要結合實際需求和運行結構建構生產作業模式,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技術升級,從而提高整體農業生產質量,技術對應相應設備,能最大化發揮農機農藝融合項目的優勢,更好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另外,相關部門要給予農業工作人員相應的專業知識普及和培訓,確保科學化種植項目運行結構的有序進行,也能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效一流的項目運行體系模型[3]。保證農藝和農機項目的融合,在提升整體農業發展效率的同時,保證作業質量得到優化,也能減少機理的局限性,從而創設有效的處理層級和管控系統。最大化發揮農機技術和農藝項目的融合措施,保證農機化系統管理結構的優化運行。
3 農業生產關系中農機而機構和農藝結構的發展模式
在農業發展進程中,只有保證農機項目和農藝項目的有效融合,才能進一步優化整體控制層級的有效性,并且保證機械結構貼合實際需求,進而優化整體技術結構的融合機制和融合效率,建構完整的促進體系,進一步提高兩者的磨合程度。完善農機項目和農藝項目的融合措施,也是保證項目技術結構改進和優化的必然趨勢,在整體項目運行過程中,要保證雙方適應度和配合度的集中升級,從而建構更加有效且完整的農機農藝融合體系[4]。
我國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在整合農機農藝發展框架過程中,也要結合地區自身的發展現狀,切實維護整體管控結構的有效性,建構系統化運行模式,保證控制層級和控制要求貼合實際需求,建構更加完整的技術支撐體系,確保農業產量和質量得到優化升級,也保證系統化農業環節的建立和維護升級。在農業發展的背景下,只有保證農機項目和農藝項目的有效融合,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技術結構的最優化,保證農業運行體系的為完整度,順利構建良好的項目發展趨勢[5]。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農業技術的重要性,組織農機有效運行,強化農業栽培、種植保護以及水利項目的同時,切實維護專業技術結構,進一步提升針對性的調查和農業項目管控水平。并且在建立農機項目和農藝項目融合機制的過程中,也要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集中處理和系統化升級管控,首先農機項目開發實施的有序運行,集中擴大適用范圍,提升成功方案和運行模式的共享性,順利增加增產面積,保證農機項目和農藝項目的優質融合。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對農機農藝融合項目進行深入分析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發展訴求,建構更加有效的管控系統,保證管理層級貼合市場實際需求,依靠更加有效的運行方案,大面積運行農機農藝融合機制,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發展,創造最大化的經濟收益,也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建華.建立農機農藝融合機制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現代化水平[J].山東農機化,2014,15(6):14-15.
[2] 李玉,王林松.農機農藝融合助推農機化發展新跨越[J].湖北農機化,2013,15(6):26-27.
[3] 朱景林.農機農藝融合的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經驗及其工作完善的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5,29(2):7-9.
[4] 曾健.農機農藝結合的玉米生產機械化探討[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5,18(8):170.
[5] 高鵬云,孫淑娟.農機農藝融合應做好五方面工作[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3,15(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