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波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合理使用課堂提問不僅能促使學生更好地閱讀文本,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利用課堂提問訓練學生語文思維的方法包括:立足全局巧妙設置問題,能促使學生思維更廣闊;提出追究性問題,能促使學生思維更深刻;提出創造性問題,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課堂提問;思維訓練;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學生已經趨向成年,思維漸漸成熟,他們已經積累了一部分語文知識,因此語文教學的重點要關注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學生發展觀察、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得以擴展,教師可以利用提問促使學生發展語文思維。
一、立足全局,拓展思維廣闊性
為了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廣闊,教師要立足全局,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該問題在文本中的覆蓋面越廣,學生思維的寬度也越廣。教師可以圍繞文本提出涵蓋全文的主問題,讓學生著眼于全文回答問題。
在學習《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的時候,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寫到了哪幾類人,作者對他們抱有怎樣的情感?”要回答這個問題則要全面地閱讀文本,在閱讀這篇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這篇文章的題目雖然是《記念劉和珍君》,但是并非只寫了劉和珍,而是寫了不同的幾類人,作者對他們的態度有所不同。對于愛國者,作者所懷有的情感是尊敬,對那些真的猛士表示悼念;對于反動派、有惡意的閑人等,作者則不遺余力地揭露他們的惡行,并對他們的行為表示嘲諷;對于麻木的群眾和那些并無惡意的閑人,作者對他們的無知表示悲哀,并想要喚醒這些人。要答好這個問題學生要有一定的總結歸納能力,在分析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為寬闊。他們不僅能找到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不同人群,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創作意圖,作者不僅通過劉和珍的事跡歌頌了愛國者,同時還對那些兇殘的走狗和造謠生事、有惡意的閑人進行抨擊,希望能夠喚醒麻木的群眾,激勵他們嘗試反抗。
在整理思路并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高中學生的歸納能力有所提高,不僅如此,全局性問題還能讓教學環節得以簡化,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二、刨根究底,追求思維深刻性
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為了讓學生的思維更具有深度,教師可以提出有導向性的問題,讓學生嘗試探究疑問。對于學生來說,過于深刻的問題回答難度頗大,教師可以提出環環相扣的問題,由淺入深,讓學生挖掘文本的本質。
學習《祝福》的時候可以設置“祥林嫂的悲劇是誰造成的”這樣一個主問題,促使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文本。首先可以讓學生從祥林嫂的形象開始分析,對比祥林嫂剛到魯鎮的時候、再次來到魯鎮和臨死之前的外貌變化,分析造成其外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學生發現祥林嫂的容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促使他們思考祥林嫂為什么會來到魯鎮,來到魯鎮之后又發生了一些什么。“祥林嫂來到魯鎮的時候頭上有白頭繩,這是為什么?她是怎么來到魯鎮的?為什么祥林嫂不想再嫁給別人?”學生探究后明白祥林嫂是逃到魯鎮的,因為她想要恪守封建禮教,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人。“再次來到魯鎮后祥林嫂更為憔悴,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學生繼續深入探究發現祥林嫂當時死了兒子,這意味著她再也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了。“丈夫、兒子死后,祥林嫂受到打擊,但是并未崩潰,為什么最后又絕望了?”學生探究了解到這是因為她被剝奪了參加祭祀的權利。通過層層深入的分析學生了解了造成祥林嫂巨大變化的原因是封建禮教的壓迫。
事物的外在現象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歪曲的,要更好地探究事物的內在屬性則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系列問題促使學生追根究底則能讓學生更理性地探究文本內容,這有助于讓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讓思維更深刻。
三、求新求異,啟迪思維創新性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開創性的探究未知事物的思維,擁有開創性思維能促進開辟知識的新領域。為了讓高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以提高,教師在學生閱讀文本的時候可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或求新求異的問題,鼓勵他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分析文本,沖破慣性思維的窠臼,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分析《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的時候,并未從主人公林黛玉的性格特點等角度提問,而是獨辟蹊徑從林黛玉進入賈府的路線入手提問:“林黛玉在進入榮國府后先來到賈母的住處,但是卻并未從正門進入,而是從西邊角門進入,這是為什么?”這促使學生換一個角度閱讀文本,在分析中學生了解:“林黛玉來到賈府并非簡單做客,而是投奔,她因為母親亡故,家中又沒有兄弟,所以被迫來到外祖母的住處。她生性謹慎小心,重視禮節,所以來到賈府之后處處小心,害怕走錯一步。為了表示謙卑,所以她沒有從正門進入,而是從西邊的角門進入。”通過這番分析可以從中看出林黛玉的性格特點,正是因為生性敏感、謹慎,所以林黛玉才會連走哪一道門都反復琢磨。除了“走西邊角門”這個細節以外,林黛玉在邢夫人留她吃飯時婉言拒絕、在王夫人屋子里讓座等細節也能展現這一點。這個提問從獨特的角度出發,在分析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主人公性格。
華羅庚提出:“‘人之可貴在于能創造性地思維”,由此可見創造性思維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極其重要。求新求異的提問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讓他們嘗試用輻射思維、多向思維、換元思維、對立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解決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探究質疑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提問促使學生觀察語言現象,發現問題所在,在有層次、多角度的閱讀中提高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林俊容.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的科學性[J].廣西教育,2013(25).
[2]穆錦剛.奇思妙問,語文課堂智慧飛揚——談名師在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中學語文,2013(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