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玟燕
【摘 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的主要精神及語文的特質確立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分別是:語言建構與運用(內涵:積累和語感、整合與語理、交流與語境)、思維發展與提升(內涵: 直覺與靈感、實證與推理、批判與發現、聯想與想象)、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
【關鍵詞】貴陽 中考語文 試題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16
“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來源,也是確保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課程獨特的課程素養,也是其它素養的基礎。任何學科都可以培養思維能力,健全思維品格,但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實現,因此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基礎。那么2016年貴陽市的中考語文試題是如何滲透學科素養的呢?筆者將選取其中三道試題做一微探:
題目一
下列關于漢語知識的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青巖古鎮入選‘中國古鎮特種郵票。”句中“入選”和“郵票”依次是動詞、名詞。
B.“貴州人文精神”“百鳥朝鳳”“粽香情濃”依次是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
C.“2016年5月25日至29日,‘數博會在貴陽舉辦。”句中“在貴陽”是狀語。
D.“盲人女教師劉芳就像一朵開在大山深處的百合花。”這句話的修辭手法是比喻。
參考答案:B
課標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第四學段(7~9年級)學生有如下要求:
(1)閱讀第6點: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
(2)寫作第7點: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與內容
本標準“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涉及到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文體、文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和點撥。
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表明: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離不開漢語知識,漢語知識是有關語言的組織結構的基本規律的知識。學好這些規律性知識,能夠為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掌握相關的語法知識,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寫作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是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奠基工程。強化對必要漢語知識的考查,旨在引起考生對必要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視,并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能高度重視實用語文知識的開發與建構。
教材聯系
這道試題與教科書的聯系很緊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附錄《漢語詞類表(實詞)》、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附錄《漢語詞類表(虛詞) 》、八年級下冊附錄《短語結構類型表》、《句子成分簡表》、九年級上冊《復句常用關聯詞語一覽表》、《常用修辭格簡表》,對初中階段學生應該掌握運用的漢語知識進行了專門的梳理,傳達了編者通過教科書落實課標要求的意圖。
命題意圖
貴陽市中考語文漢語知識考查形式為選擇題,重在考查學生對漢語知識積累、理解、辨析、運用的能力,強化對初中階段應掌握的必要語法知識的考查,利用中考進行引導,以考促教,以考促學。
貴陽市試題分析
貴陽市中考語文漢語知識考查形式為選擇題,近兩年漢語基礎知識由八個知識點兩個選擇題減少到只考一個選擇題四個知識點。這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以更加嚴密、具體、生動的考查方式呈現。與全國其他省市的漢語知識題相比,貴陽市漢語知識題有自己的特點:
(1)材料的選擇與時俱進,關注生活,關注本土文化。
四個選項材料均能體現貴陽本土特色,并且富有時代感。分別提到了貴陽著名的青巖古鎮、貴州人文精神、2016年5月在貴陽舉辦的“數博會”、雙目失明,仍堅守講臺的貴陽最美女教師劉芳。試題設置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贊美歌頌本地的風土人情,彰顯了試題的人文性。
(2)命題緊扣課標教材,滲透學科素養,語法知識點覆蓋面廣。
2016年貴陽市中考漢語知識命題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滲透學科素養,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四個選項分別考查了“實詞”、“短語結構類型”、“句子成分”、“常用修辭格”四個知識點,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漢語知識點盡可能覆蓋。
(3)突出積累,強調語境,著眼運用。
2016年貴陽市中考漢語知識命題沒有簡單地考查學生對語法現象的死記硬背,而是注重理解辨析,突出思維能力。變語文知識的孤立、靜態的考查為結合語境考查,考查學生準確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答題思路
貴陽市語文中考漢語知識考查形式為選擇題,因此答題的基本思路可以是:找題眼——細比較——排除法。
(1)注意題干要求,看清選擇的是正確的一項還是錯誤的一項。
(2)判斷每個選項涉及到的漢語知識點分別是什么,腦海中要有系統的知識鏈條,快速、準確地提取有效的知識。
(3)善用排除法。
教學思考
(1)系統學習奠基
從七年級開始教師就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教材附錄中關于漢語知識的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對語法知識認真分析,結合實例,引導學生掌握語法基礎知識,培養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水平。
(2)隨文而教強化
“隨文而教”,使漢語知識置于一定的語言背景之中,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在語言中學語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經歷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這樣兩個往返回復的過程,就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漢語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綜合運用漢語知識的能力。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隨文而教一定要抓住重點,把握時機。以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為例,“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是偏正短語;“拍雪人”、“塑雪羅漢”、“折臘梅花”、“尋蟬蛻”是動賓短語;“何首烏藤和木蓮藤”、“又酸又甜”、“方正、質樸、博學”是并列短語等等。
這樣進行辨別短語類型訓練,既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讓學生在理性分析中掌握詞匯,積累語言,最終積淀成學生的語法基礎,成為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遇到復雜的單句可隨文而教,遇到典型的復句也可隨文而教,遇到關鍵詞語如動詞、形容詞、副詞的運用都可以隨文而教,遇到精彩的修辭手法也可以隨文而教。總之,教師在平時教學和復習中要結合教材內容適度地進行必要語文知識的教學與積累。這不僅有利于中考成績的提高,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作文評講培養
課程標準在寫作部分的要求中明確提出“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評講或者是學生進行作文互評時,都可引導學生運用漢語知識正確審題,運用漢語知識修改文章,運用漢語知識增添文章文采,增強文章表達效果。
(4)語文活動拓展
漢語知識教學可以在語文活動中拓展。 如我們可以開展“搜集對聯”、“街頭巷尾找病句”、“分類摘抄報刊上的精彩短語”等多種活動,學生的語法水平在語文活動中得于拓展,在日常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5)考試中運用
教師要善于總結,點撥學生考查漢語知識的答題思路與方法。
題目二
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下面句子的作用?
“它已經老了,過去的幾周,它總是趴在房子前,很久都不動一下。吃飯的時候我必須哄上幾分鐘,它才勉強張開嘴巴。”
參考答案
此句描寫了夏洛伊此時年老體弱的身體狀況。這為后文它去世埋下伏筆;同時與后文它恢復自己進食、照顧“土豆”的情形構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夏洛伊作為工作犬的責任心,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支點能讓生命更加頑強。
語文核心素養中強調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品質。此閱讀試題強調能力立意,滲透語文核心素養。
試題解析
此題考查文章伏筆照應的理解運用。內容上作上下文的聯系,理解夏洛特的老態為死亡埋下伏筆或鋪墊,前文的老態與后文照顧土豆的狀態形成對比,并結合文章主旨認識到這一對比的作用,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結構與內容的理解,具有思維含量。
教學思考
(1)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閱讀、解題表述(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交流、討論、總結(學生展示思考過程),訓練學生簡潔的表達能力。
(2)引導學生答題思路,分析句子作用,應結合文本,調動積累,采用內容+結構的形式進行分析。
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那么在教學中讓學生思考什么? 首先教師要思考:該教學內容體現哪些思想方法;有關的思想方法在知識、技能中是如何呈現的;應如何進行辯證思考等。
在試卷分析時可引導學生理清知識的邏輯脈絡,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從知識的理解中傳遞比較、分析、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思想方法;從解題的反思中,探究辯證的思想方法。
題目三
現在,讀圖成為一種風尚。有人認為,圖的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讀圖好處多多;有人認為,中學生應該以讀文為主,因為讀圖會造成閱讀水平低下,得不償失。請仿照第二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表述你對此的看法和理由。(5分)
我不否認……但……先不說……僅是……就……
試題解析
此題考查的能力比較綜合,是一個比較好的限制話題的微型寫作。它緣于仿寫,又巧妙考查了表達方式、關聯詞語(較復雜的多重復句),并且關注到熱點話題。
學生答案示例
學生一:我不否認讀圖方式是一種風尚,但我也不認為圖的形象性強,信息量大,好處多。先不說讀圖這種方式一旦蔓延開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可能被取代,僅是讀圖就會造成閱讀水平低下,讓人很難想象出文字勾勒出的精彩畫面,像古代詩歌詞句就是用漢字記敘,能夠生動的展現出激烈或者美好的景象,這些就近乎肯定了讀圖方式的得不償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的傳承不應被取代,不要追求風尚而湮滅了漢字!
學生二:我不否認讀圖的閱讀方式,會造成閱讀水平低下,但我也不認為中學生就應該以讀文為主。先不說圖的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讀圖好處多多,僅是考試題目以讀圖寫感,網絡上無數讓人深有所感的圖片就不能視而不見。讀圖,讀文各有所長,兩者結合加以利用,提高閱讀水平。
學生答題出現的問題
(1)文質兼美,非常優秀的答案少。
(2)邏輯思維不強,一二句無法構成轉折,甚至自相矛盾。
(3)審題有誤,話題偏移。
教學思考
針對以上問題,如何培養學生思維,突顯學習體驗呢?筆者嘗試做了如下措施:
(1)平時加強相關微型寫作訓練如:限定話題仿寫,限定句式,關聯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仿寫。再如:續寫、改寫等等。
(2)學科教學重在“三教”: 教思考、 教體驗、 教表達。讓學生展示、交流微型寫作的體驗!
教思考, 重在培養思辨能力!教體驗,重在積淀核心素養!教表達,重在培養語言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關于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探索,現在僅僅是起點,我們會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