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雙++趙宏梅
【摘要】古詩詞是一種以凝練的語言抒發情感的文學,主要特點是語言凝練、結構跳躍、富于節奏和韻律。正因為如此,古詩詞最適合誦讀,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它獨有的特點,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在誦讀的過程中品味古詩詞的語言魅力、理解古詩詞的意象、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在誦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讀什么”和“怎么讀”,明確古詩詞閱讀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在誦讀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與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誦讀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之精華,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承載著古代傳統文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7—9年級的學生背誦古詩詞篇目為61篇,可見古詩詞受到了廣泛的重視與關注。
但是就目前來看初中古詩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許多教師翻譯古詩詞,肢解古詩詞內容結構,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將學生隔離在古詩詞教學之外,學生始終以旁觀者的身份聽教師講解,并沒有切身體會到古詩詞的魅力,只能為了考試強行記憶背誦。將誦讀法運用于古詩詞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親身感受體會,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誦讀古詩詞,品味古詩詞語言
古詩詞具有“歌”的特征,在古代古詩詞是可以用音樂伴奏演唱出來的。在學生誦讀過程中,通過聲音傳遞有助于學生品味詩詞語言,通過眼睛觀看古詩詞文字,通過耳朵聆聽古詩詞的語言魅力,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在誦讀過程中不斷咀嚼古詩詞的語言魅力,一遍讀不出感覺再讀,每一次誦讀都會有新的收獲和體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詩人匠心獨運的安排和獨有的古詩詞風采。
(一)感知:讀準字音,體會情感意蘊
將誦讀法運用于古詩詞教學中首先應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準確識別字音字形,解決古詩詞的知識與能力目標。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中頷聯所寫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和頸聯“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中的“荷”和“長”,如果教師不強調,學生十有八九會讀錯。
在這首詩里,“荷”的正確讀音是hè,當動詞講,表示扛著的意思。“長”的正確讀音是zhǎnɡ,表示道路上的草木長得茂盛而相比之下田地里的禾苗卻稀疏的場景。但是即便如此,作者仍然選擇歸耕田園,在尾聯吟誦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為”的慨嘆。即便如此,詩人陶淵明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氣質與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如果學生將字音讀錯就體察不出詩人的當機立斷與果敢,在誦讀氣勢上就會有所偏差。
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一詩中的頷聯“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中的“曲”,正確讀音是qū,表示地方地點。如果教師不加以強調,學生會習慣性地讀qǔ。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過程中時,首先將字音字形讀音指導準確,這樣才能讀出古詩詞的抑揚頓挫,讀出古詩詞獨有的氣勢,讀出古詩詞的情感意蘊。
(二)品味:讀出古詩詞的語言魅力
古詩詞作為最為凝練的文學體式,其篇幅短小精悍,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古詩詞的語言是詩人在萬千漢字中精雕細琢挑選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特的地位,擁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學生可以在誦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魅力。
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一詩中的頷聯: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這句中的“敲”字的由來還有故事。一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著毛驢在街上行走,隨口吟成一首詩,原句是:
“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但是思來想去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但一時不知哪個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
韓愈看到,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你騎驢怎么低著頭,也不朝前面看看?”賈島一驚,慌忙下驢,向韓愈賠禮,并將自己剛才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 避的情形講了一遍。 韓愈聽后,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后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實際上“敲”字更加貼切地描繪出周圍環境的寂靜,有種“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美。
二、誦讀古詩詞,理解古詩詞意象
之所以古詩詞的篇幅短小精悍,是因為古詩詞包含著豐富的意象,所以短短十幾字也能夠傳達出更多的內容思想。
孫紹振在《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中說:“語詞是表層,意象則為深層。”可見,在誦讀過程中品味古詩詞的語言魅力是古詩詞教學的第一步,要想深入理解古詩詞需要以意象為切入點,進行分析理解。
(一)表達“愁”的主題意象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古詩詞都包含意象。意象多由名詞構成。表達“愁”的主題情感,可以用“水”的意象。例如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詞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和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均用“水”的意象來表達“愁”的主題情感,水是連綿不斷的,永遠不會終止,除非枯竭,就像愁緒一樣繁多,卻整理不出頭緒,無從下手。其實“愁”的主題情感還可以用其他意象表達出來,例如賀鑄在《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一詞中的吟唱的“試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用“煙草”“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意象也能表達出詩人愁緒的綿長繁多。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來表達“愁”的主題情感,可見意象大多數是由名詞構成的,通過指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分析意象可以準確把握主體情感。
(二)表達“離別”的主題意象
表達“離別”的主體情感可以通過分析“班馬”的意象得出來,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詩中描述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來表達離別情感,可以通過分析“班馬”意象進行古詩詞文本解讀。班馬本意是離群之馬,傳達孤單落寞的情感,無依無靠,而這里的“班馬”是友人騎的離別之馬,表達作者的離愁別緒與戀戀不舍,一直望到友人騎著馬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之中才肯離去,同時也傳達出兩人友情的珍貴與深厚,正因為如此,在離別之際才更加不舍,更加悲涼。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描述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通過“柳”的意象來傳達“離別”的主體情感。“柳”的諧音是“留”,古代一般具有折柳送別的風俗,用“柳”的意象表達離別的主體情感可以渲染離別的不舍與痛苦,內心希望離別之人留下卻無法阻擋離別的腳步,矛盾惆悵。李白在《菩薩蠻》一詩中描繪的“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在《雨霖鈴》一詩中描繪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在《送別》一詩中描繪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用“長亭”的意象表達離別之感。所以教師在幫助學生分析意象之后,對學生的誦讀進行指導,在誦讀過程中除了讀語言之外還要讀出意象,并且在誦讀過程中給予恰當指導,語氣語調是否拿捏得準確,抑揚頓挫是否符合意境情感。教師在分析過程中可以對意象進行分類匯總,方便學生理解掌握。
三、誦讀古詩詞,體會古詩詞意境
想象、虛擬、假定是理解古詩詞的關鍵。古詩詞的跳躍性極強,也正因為如此,在古詩詞作品中留有大量的空白需要讀者發揮想象力去填充。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詩詞意境美,可以通過讀者的想象力營造出來。
例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一詩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河漢女本是一位勤勞的女性形象,為何“終口不成章”反而織不成一匹布呢?是因為織不成布而“泣涕零如雨”還是有別的什么原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空間去想、去填充。在誦讀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想象,讓思維任意馳騁,一遍遍地品味、想象,會讀出不同的感覺。
教師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也可以簡單勾勒古詩詞的意境。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這首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出了塞外與眾不同的風景。在誦讀過程中就能感受到塞外風光詭譎奇幻之美。在賞析的過程中可以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主要有“三美”:一是色彩之美;二是空間意境美;三是線條美。首先色彩美美在顏色不同,大漠的顏色是黃褐色,孤煙的顏色是白色,河流的顏色可以說是青色或者黃色,而落日的顏色是紅色,顏色的絢爛多姿營造了色彩美。空間意境美美在空間的廣闊,天空上懸掛著落日,地面上流淌著河流,空間的廣闊、視野的擴大營造出塞外意境的廣袤。線條美美在落日是圓的,孤煙是垂直向上的,可見四周沒有風吹過的痕跡,河流是彎彎曲曲的,線條的豐富多彩使事物繁而不亂,有層次感和錯落美。教師將意境分析清楚,學生朗誦起來效果會比較好一些,在朗讀的過程中頭腦會營造塞外風光的種種畫面,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正所謂“三分詩七分讀”,學生可以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讓學生從小誦讀古詩,不僅有利于發展語言能力,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文學鑒賞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師在指導誦讀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增進對古詩詞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指導學生形成所需的古詩詞欣賞評價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告知,學生自己領悟出來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 孫紹振.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5]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6]吳四娟.誦讀讓古詩詞教學生輝[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1).
作者簡介:吳麗雙,女,1990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研究生;趙宏梅,女,1967年生,江西省九江市人,教育學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和教師教育的研究。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