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瑩
【摘要】怎樣的教育活動是最有利于生命成長的。首先我認為要改變自己與學生的關系,關注學生的表現,傾聽學生的意見,放低身段,開放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于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改變學生的發言方式,用“我有個建議”“我還想補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針對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思考,然后確定在以后的教學中該如何改進。
【關鍵詞】放低身段;開放;反思;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最關注的是生命的整體性和人的發展的能動性。可坐下來靜思自己平時的教學,我是否把學生當作一個生命體了呢?回想從前,我一直守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育人之心,認為不管什么教學方式,只要讓他們在各式各樣的考試中能取得好成績就行了。葉教授的話讓我真正開始認真思考:怎樣的教育活動是最利于生命成長的。首先我認為要改變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放低身段,關注學生的表現,傾聽學生的意見,開放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于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改變學生的發言方式,用“我有個建議”“我還想補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針對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思考,然后確定在以后的教學中該如何改進。出了問題,我不能只是一味地尋找學生的問題,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課堂上學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紀律的渙散,不能僅僅從加強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這個方面去反思。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難道不應該從教學方法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直觀性、教育理念的先進性上去反思嗎?再例如學生成績考得不理想,就責怪學生學習不努力,智力落后;學生課間吵鬧,就批評他們不能遵守紀律,調皮搗蛋。如此一味地強調學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視了自身的原因。以前我認為只要上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發言踴躍,看起來熱熱鬧鬧,這堂課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說把課堂還給學生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想法。真正意義上的好課,不僅要看這種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從思維深處真正活起來,學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們經過理解而來的,而不是為了純粹的表現。看來“以學生發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說說就行。那該如何放低身段,讓孩子盡情綻放呢?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開放課堂形成教學互動
“新基礎教育”意義上的“開放性課堂”要做到“放”“收”有機結合,實現“有向開放——交互反饋——集聚生成”。如某教師組織兒童背誦古詩《草》,打破了只讓兒童被動“讀——背”的常規模式,而來了這么一段導語:“老師要求小朋友回家把這首《草》背給家里人聽,他們一定會夸你學習用功。如果你現在回去背給奶奶聽,你準備怎么跟奶奶說?好,現在后面聽課老師來當奶奶,你來找他們說一說。”孩子們都笑起來,齊聲說:“好”,這個環節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要‘動,而且是每個學生的‘動”。面向每一位學生的動態“開放”,將課堂的生命力提升到另一個高度。接著指定一名孩子背誦,并就詩意展開了對話。課堂的小小調整,改變自己與學生的關系,關注學生的表現,傾聽學生的意見,開放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敢于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改變學生的發言方式,學生紛紛用“我有個建議”“我還想補充”……這樣就將本來單調乏味的學習,通過別出心裁的情景模擬處理,變成了充滿生活情趣的師生直接交流的活動。
二、準確“開放”,又不失“有效”
如何將天性“還”給學生,但又不失語文課堂的味道呢?如何準確“開放”,才不失“有效”呢?如我看過的一節“新基礎教育”研究課《比尾巴》采用的第一個教學策略便是由“課前閑談”開啟的“開放式導入”:
師:小朋友們,趁著還沒上課,我們先聊聊天吧。今天這么多老師來聽你們上課,你們心情怎么樣呢?
生:開心。
生:我很興奮。
生:我有點緊張。
師:你有點緊張?來,那我們到森林去放松一下吧。(播放PPT,創設森林情境)今天森林好熱鬧,我們來“比劃耳朵”(板畫耳朵),仔細聽,猜一猜森林里發生了什么事?
生:比劃尾巴!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書知道的。
師:你從書里尋找森林的秘密呀,真棒!動物們有可能在比尾巴。還有可能在干什么?猜一猜。
生:動物們可能在做早操。
師:哈哈,每天做做操,永遠不會老。
生:動物們可能在選國王吧!
師:選一個愛思考的國王,就選你吧!
……
師:你們想象力真豐富,我最喜歡和你們聊天了。
課堂未開始,這位老師創造了森林情景,并以“課前閑談” 作為一種舒服的課堂前奏來營造自由開放、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在不自覺中進行自然的溝通。幾句閑談與調侃,學生們消除了緊張,熱情被點燃了,想象力也被激發了。
……
三、新態度成就萬物復蘇的“生命課堂”
我相信每一位教書育人者,都信仰著“學生是課堂的主角”的教育理念,要向理想的“新基礎課堂”邁進第一步,就得先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改變腳下這片土壤。教學中老師要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積極的態度,教學應力求避免給學生以“你無能”的暗示。應從正面鼓勵入手,譬如對學生學習有進步時的鼓勵:“答得不錯,進步真快呀!”“不是背得挺流暢么!只要有信心,多朗讀幾遍,誰都能背出來!”“有進步!再努力一把,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取的好成績的!”這些語言指導與暗示,就有利于啟發兒童消除對自己智力和能力發生懷疑的消極傾向,認識學習成功的關鍵在自己的態度與行動,從而激起學生努力進取的信心。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想取得好的成績,都想贏得老師和父母的稱贊。所以,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孩子,同時改進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查漏補缺以取得好的成績。傳統課堂中的“開放”常因拿捏失當,造成了教學行為的盲目性,導致課堂無序、散漫、低效。所以,“新基礎”意義下的“開放”,應是有向、有序、有效、有情境、有生命的。看來“以學生發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說說就行。要善于與學生“心理換位”,從兒童的閱讀理解水平上給學生評定成績。諸如把低分者列出來“示眾”,隨意提高及格分數線,作文不評高分等做法都應力求去除,讓學生盡量獲得成功的喜悅。
放低身段,讓學生盡情綻放,別無選擇,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地觀摩、研討、交流,讓學生們享受一個個擁有“新基礎教育”味道的“新”課堂。擁抱“新基礎”,實際上,就是擁抱學生的本真。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動用心去踐行葉瀾教授的教育思想,當然在“新基礎”路上的不斷摸索中,我也悄悄蛻去了自己那原本沉重的殼,漸漸展開了嫩綠的雙翼,我相信,自己即將在“新基礎”的路上破繭而出……
參考文獻
[1]王明娣,王鑒.論葉瀾先生的課堂教學論思想[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2]王毅.中國基礎教育變革精神之思考——兼論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研究的啟示[J].西藏教育,2014(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