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鳳
【摘 要】素質教育實施以來,“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本文從高中地理“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實踐的目標出發,提出了改進“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在高中地理應用中的實踐策略,希望對改進高中地理教學有所幫助,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地理 過程與方法 實踐目標 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32
素質教育實施以來,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的“知識與能力”,更要學會獲取知識與能力的方法,“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逐漸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通過教學評價能夠得出“過程與方法”教學的實施效果,從而更好的改進地理教學。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過程與方法”不在局限與傳統的書本知識,而是要求學生掌握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合作學習等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知識與經驗的增長。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學中“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的實踐策略改進提出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建議,旨在促進教學評價工作更好發展,以便教學工作者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一、高中地理“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實踐的目標
(一)收集、分析、處理地理信息能力
進行地理學習的第一步是要讀懂地理信息,讀懂地理信息不僅是要明白地理信息所包含的意義,更要能夠分析和處理地理信息。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就是通過學生的知識和經驗,將已知的地理信息進行再整合、處理,能夠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來理解并且能夠將其應用到地理學習當中去。這一步在地理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地理信息繁多復雜,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從中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并為自己所用,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培養,從而使學生能夠讀懂地理信息。
(二)發現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在能夠分析和處理信息之后,就可以利用這些已知的信息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發現問題,地理信息中所反映出來的各種與生活有關的問題需要學生自己進行挖掘,每條地理信息可能包含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去發掘問題。當然,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學生能夠將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解決問題。地理學習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情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
(三)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
學生不僅要能夠分析信息、解決問題,還要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表現自己,善于表現自己。表達想法看似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卻并不容易,學生需要自己組織語言,在組織語言的過程中也是對知識的再次學習,使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同時要使聽者能夠理解表達者的想法,表達的語言要做好流暢貫通,甚至是優美。表達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在高中地理應用中的實踐策略
(一)信息加工能力評價
高中地理“過程與方法”的教學評價首先要對學生信息加工能力進行評價,高中地理信息加工要求學生能夠對地理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處理,經過這三步加工,學生就能夠甄別出地理信息中的有效信息和無效信息。評價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一是看學生能否從繁雜的信息中提取有利于地理學習和研究的有效信息,二是看學生能否在眾多的數據處理方式中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數據、處理信息,使信息能夠直觀有效的表現出來,三是看學生能否將自己整理后的信息應用到問題的解決當中去。如根據我國東、中、西部(1978年至2004年)產業結構及其變化的地理信息,說明我國東、中、西部產業結構的差異及原因。
(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
關于學生是否具備“發現問題”的能力,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是否具備將人類生活實踐與地理的關系結合考察的意識;是否具備在考察地理問題時具備正確的人地觀,正確的人地觀是學生思考問題的意識出發點;如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等地理科學觀念,從所獲取的地理信息窺得人類生活實踐問題的能力。如根據我國南方某地十年來人口總量變化、經濟發展總量變化和環境質量變化數據圖表,說明該地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問題的表現、形成及其原因。關于學生是否具備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主要看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想法是否具備科學的價值觀、做到帶著社會責任感去解決地理問題,是否具備科學的人地觀,是否能夠將課上所學的地理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當中去,是否能夠準確的運用地理研究方法,能夠人類發展的需要去解決這些問題,最終實現人類與地理自然和諧發展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因為問題的解決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的使用,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想法越成熟、越完善、越具有一定的計劃性和針對性、越具有實踐意義,表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
(三)表達能力的評價
關于學生表達能力的評價不能只局限在教師與學生的問答互動當中,學生表達能力體現在方方面面,關于學生表達能力的評價也應當全面、客觀,主要從以下兩個因素看學生表達能力的強弱:第一,學生在課堂交流過程中能否積極主動的參與、參與的頻次高不高,一個愛發言的學生的表達能力通常不會太差,這是學生樂于表現自己的體現;第二,不僅要看學生發言次數多不多、主動性高不高,還要看學生發言的內容是否具備科學性和條理性,以及在發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能否正確的運用科學的地理方法,是否具備社會責任感,在闡述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問題的過程中,是否條理分明,語言流暢,事理結合,是否具備較強的說服力等等都體現在學生的發言當中。
地理“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應與地理教學實踐過程緊密相隨。在評價方法上,應著力體現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使地理“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和學會交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動力。
總之,“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斷的進行探究和摸索,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通過不斷的教學評價反饋改進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