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珍
【摘要】結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重視初中語文德育教育,將德育教學融入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滿足學生的更多需求,為他們未來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需要對實施初中語文德育的障礙及特征等有必要的了解,實現對學生基本道德修養與文化修養的科學培養,確保語文德育教育水平能夠始終保持在更高的層面上。與此同時,初中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把握好語文教學規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帶領學生挖掘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內容,確保語文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基于此,本文就新課改視野下初中語文德育的思考與實踐探索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教育;新課改;教學目標;文化修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改視野重視初中語文德育滲透,保持德育教學良好性,有利于提升語文教學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不斷調動學生主動參加語文教學活動的積極主動性,促使他們能夠在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中汲取更多的知識,為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同時,結合初中語文德育的實際作用,可知其對學生道德水平提升至關重要,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初中語文德育教育的作用及應持有的原則
(一)初中語文德育教育的作用
初中語文德育教育的作用包括:
1.實現對學生道德素養與文化素養的培養,在不同的語文課文中融入思想教育理念,保持教材內容選材多樣性的同時充實語文教學內容;
2.結合新課改要求及學生的課堂表現,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促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發展中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實際作用,確保學生在學習與生活方面能夠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
3.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初中語文在長期教學中能夠保持應有的功能,建立德育教育與考試之間的良好關系,發揮語文教師實際作用的同時也為語文教學實踐思路的拓寬提供了保障。
(二)初中語文教材德育教育應持有的原則
為了使初中語文德育教育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應明確其教育過程中應持有的原則。這些原則包括:
1.德育教育內容安排方面應做到合理有序。傳統初中語文教材德育教學中具有附屬性與不均衡性的特征,難以達到新課改的要求,影響了學生思想道德培養效果,制約著學生語文學習中能力水平的提升。因此,新課改過程中初中語文教材德育教育中應在內容安排上做到合理有序,應具有良好的邏輯序列性,前后內容安排方面有著一定的梯度,并遵循人的道德成長規律,確保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良好性,不斷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實際作用;
2.語文德育教育中教師應處理好“德”與“智”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二者的實際作用。初中語文教師在德育教育中重視“德”與“智”相互關系的處理,有利于體現出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性與人文性,確保學生的語文能力及情感教育能夠同時得到重視,避免語文教學功能的喪失。
二、當前初中語文德育實施中面臨的不利發展現狀
(一)語文德育實施中面臨的現實障礙
結合當前初中語文德育實施的實際概況,可知其中面臨著各種現實障礙,影響著語文德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傳統德育內容的缺失。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正在提升,但適合青少年成長的良好氛圍并未真正形成。主要在于《三字經》《朱子家訓》等傳統著作中所提出的德育理念及相關的內容并未在當前初中語文德育教學中得到重視與實施,德育教育的早期性、階段性、層次性被打破,缺乏完整的德育教育體系,家庭將德育教育重點放在學校,逐漸丟掉了傳統的德育內容,學生德育教育中缺乏家庭與社會提供的良好道德土壤。
2.缺乏良好的西方教育氛圍。改革開放之后,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被引進,像“自由、平等、民主”等。但是,由于民族價值觀的存在,致使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缺乏良好的社會氛圍支撐,語文德育教學中難以真正體現出西方價值觀。
3.學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中西方文化未能有效融合。語文教學中學校與教師過于看重學生成績,致使德育教育未能在語文教學中實現真正的滲透,其實際作用難以發揮,某些學生德育教育形式化現象嚴重。同時,由于語文教學中中西方文化未能有效融合,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初中語文德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二)教師面前學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表現
初中階段學生的道德表現中具有復雜多面性的特點,致使他們在教師面前缺乏良好的道德表現。具體包括:
1.敏感、心理脆弱,愛表現自我。由于成績好的學生在語文學習或其他學科學習中能夠受到教師的更多重視,間接地形成了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與強烈的自尊心,在老師面前表現過于謹慎,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敏感性較強。比如,實踐過程中發現教師找某些學生的家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學習狀況或者其他方面的表現時,這些學生往往會變得焦慮,后期學習中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2.被動,學習中缺乏自信心。考慮到教師的權威性,很多初中生語文學習中難以真正地向老師說出自己的看法,學習中的順從只是表面現象,難以與老師之間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學習中缺乏自信心。比如,對于教師的訓斥,大多學生表現出的是默默承受,長此以往會消極應對學習;
3.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活動中拒絕合作。某些初中語文內容安排較為枯燥,致使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足夠的興趣。同時,一些學生未能及時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語文教學活動中拒絕與老師合作,容易造成沖突現象的發生。
(三)學生之間、學生在家長面前缺乏良好道德表現
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初中階段學生在同學之間與家長面前缺乏良好的道德表現,影響著自身的道德水平的提升,客觀地體現了初中語文德育教學不利的發展現狀。比如,同學之間因為某些小事會引發沖突;學生之間對公共設施、公共財物保護缺乏必要的監督意識;同學之間交往時各種不雅的語言脫口而出;學生之間發生沖突時其他學生冷眼旁觀等。在面對家長時,學生對家庭的責任心缺失,無法與家長之間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加上某些家長對學生缺乏關愛,致使學生難以通過坦誠相待的方式與家長交談,實際的道德表現并不理想。
三、新課改視野下提升初中語文德育教學水平的相關舉措
(一)重視初中語文傳統德育回歸
古代傳統的理論著作對初中語文德育教學水平提升有著較大的參考價值,有利于豐富語文德育教學內容,充實課堂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們能夠對德育教育有著更多的認識,不斷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初中語文德育教學中應重視《論語》及其他儒家經典的合理引用,引導學生對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個人意志力的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培養等有著深入的理解,能夠感受到儒家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保持個人優秀的精神品質。新課改后初中語文教材中部分德育內容如下表所示。
德育主要內容 選文 選文數量
珍惜時間、嚴謹治學 《論語》 1
孝敬父母、關心親人 《風箏》《散步》《金色花》 3
誠實守信、謹慎謙虛 《智子疑鄰》《蚊子與獅子》 2
(二)語文教學中注重德育滲透,深入挖掘教材知識
相對而言,學校德育教學水平提升的過程中對思想政治課的依賴性強,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理性判斷、選擇能力的有效培養。但是,該學科的知識系統性強,容易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因此,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德育滲透,深入挖掘教材知識,確保學生們能夠對人性的美好、和諧社會發展的必要性等有著清晰地認識。具體表現在:
1.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知識時,應把握好時機向學生們闡述德育知識,實現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
2.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及課文主旨大意,鼓勵學生采取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的方式挖掘教材知識,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初中語文教師應重視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提高教材資源利用效率,打造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比如,在講述《出師表》的過程中,老師應引導學生對奉獻精神、忠于職守的德育內容有著必要的認識,通過多媒體技術以動態化的圖片與文字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實現教材中德育內容的深入挖掘。在講述《故鄉》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實際的想象,實現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三)明確初中語文教學與道德教育關系,重視語文德育改革
提升初中語文德育教學水平,應明確語文教學與道德教育關系,并重視初中語文德育改革。具體表現在:
1.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以美揚善的道德作用,加強對學生優秀品質的培養。比如,講解《皇帝的新裝》《楊修之死》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這些批判人性弱點、反映社會黑暗文章的理解,并對各種藝術表現手法的合理運用有著正確的認識;
2.重視語文教學中道德教育以善啟智作用的發揮,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3.結合新課改的要求,重視語文德育教育改革,確保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價值的充分挖掘與利用,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綜合培養,強化他們的思想意識。
四、結語
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德育滲透,有利于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促進語文教育的科學發展,促使學生們能夠在語文德育教學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文化修養,加強對個人綜合素質的有效培養,確保初中語文整體教學效果的不斷增強。因此,未來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德育滲透,在把握好語文教學規律的基礎上豐富語文教學內涵,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促使學生能夠對語文德育教學重要性有著正確的認識,規范自身的日常行為規范。
參考文獻
[1]任曉萌.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5).
[2]陳芳.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10).
[3]郝亭亭.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5).
[4]何航詩.論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師的新要求[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5(2).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