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琳
【摘 要】游戲是幼兒基本的活動方式,也是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而早期閱讀也是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那如何在早期閱讀活動中體現課程游戲化,什么時候投放早期閱讀的相關讀物,讓自主閱讀滿足幼兒當前的需要呢?本文采用了觀察法、案例法在幼兒開展早期閱讀時深入研究,結合案例了解課程游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提出相對具體、有效的解決措施,使早期閱讀活動在課程游戲化的實施過程當中真正有效、融合。
【關鍵詞】早期閱讀 集體教學 課程游戲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207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對我們老師教學理念上也有了新一層次的認識和理解,但在真正的實施過程中,我也有著很大的困惑,我也希望依托在課程游戲化的指引下能夠使我們的早期閱讀活動開展的更加扎實、有效。但怎樣發揮幼兒自主閱讀的主動性,提高幼兒自主閱讀的能力,讓幼兒在閱讀中發揮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心情,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我想游戲化的閱讀會給幼兒帶來一次新的閱讀之旅,開啟新的閱讀能量,為此我以中班幼兒及適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的閱讀材料為藍本,做了以下分析:
一、游戲在早期閱讀教學活動中的合理運用
1.挖掘——游戲與早期閱讀教學的結合模式。
朱家雄教授認為游戲與教學的結合從形式上大致可分為分離式、插入式和整合式三種類型,但一般在開展閱讀活動時,重心大多放在插入式游戲模式上,因為插入式即在教學中插入游戲,可以將游戲安排在導入環節,也可以安排在中間的展開部分和最后的結束部分。所以插入式游戲經常被運用,因為符合當今的“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教育思想,而且相對于整合式而言比較容易掌握,所以開展早期閱讀集體教學活動時也可以借鑒其他集體教學活動,以插入式游戲為主,整合式游戲為輔開展閱讀活動。下面通過兩個閱讀案例,清晰地展示插入式和整合式這兩種游戲形式與早期閱讀教學的結合模式。
案例1:繪本活動——《一根羽毛也不能動》
觀察時間:2016年10月17日下午
觀察對象:中班幼兒
結合模式:插入式
主要活動過程:這是一本繪本故事,難點在于孩子需要大膽地揣測角色的心理變化,一次又一次的心理變化讓故事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在教學中,孩子們揣測角色心理時,各有各的想法,意見各不相同,這時,老師可以插入一個游戲活動“木頭人”,讓幼兒有一個角色體驗的過程,使他們感受堅持的難度和說說堅持時自己的親身感受,老師也無需直接口頭傳輸經驗而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自己去體驗和感受,這也是實現課程游戲化最關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案例2:閱讀活動——《水果屋》
觀察時間:2016年10月27日上午
觀察對象:中班幼兒
結合目視:整合式
主要活動過程:首先教師和幼兒一起看圖閱讀故事,并且結合幼兒帶來的各種水果引導部分幼兒根據故事內容像熊媽媽一樣進行“搭建水果屋”游戲。再將幼兒分成六個小組進行游戲,每人把帶來的一樣水果嘗試搭建水果屋,并學著故事中對話仿編《水果屋》故事,最后每組請一個代表講一講自己小組仿編的故事,看看哪一組仿編“水果屋”故事既好,“水果屋”搭得又穩。
案例一是插入式的結合模式,在教學中插入游戲,調動幼兒主動閱讀的積極性,中間插入游戲環節,不僅僅是教師主導,幼兒也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感受故事中角色的心理變化,為后面的討論講述的環節形成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紐帶。案例二是整合式的集體閱讀活動,整個集體教學活動以“搭建水果屋”的游戲情境為背景,幼兒在閱讀故事過程中教師請個別幼兒運用自己帶來的水果搭建“水果屋”;之后分小組搭建,并像身臨其境一樣,邊合作搭建邊仿編故事,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閱讀,不但提高了幼兒仿編閱讀能力,還讓幼兒懂得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整個閱讀學習的氛圍輕松,學習效果也較好。
2.體驗——早期閱讀本身攜帶的互動游戲形式。
一些經典的閱讀作品,很大程度上都熟知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特別是繪本故事,能夠巧妙地運用“游戲”的語言來展現主題和故事。作為執教者,要善于發現閱讀作品中包含的游戲環節和游戲情節,利用游戲幫助孩子理解故事中角色、對話、動作、內容和意義等。這樣,孩子的思維和語言能力才能得到拓展和提升,有效的想象或聯想才能得以發揮。
(1)表演互動
很多早期閱讀故事、繪本等作品情節一般都是生動、有趣、充滿意境的,這些依托在生活背景下的故事情節豐富而有層次,所以更有利于我們去挖掘和正確地引導,使故事情節游戲化,融入游戲的閱讀活動往往帶給孩子的發展是無限的。如故事《拔呀拔呀拔蘿卜》中,孩子們充分把故事中人物之間的對話融入到了表演中,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員,每個幼兒都在幫助老爺爺拔蘿卜,只要沒輪到小老鼠,每個幼兒都在“使勁”的拔蘿卜,所以在最后的表演環節每個孩子都能夠上臺來表演并說出故事中的對話,因為孩子們已經慢慢變成故事中的那個角色。表演故事情節帶給孩子游戲的快樂與情節體驗是不言可喻的。
(2)角色互動
有些故事在某一環節中就包含了游戲內容,利用故事中的角色開展游戲互動,這也是讓幼兒走進閱讀,感受故事,體驗角色最佳的方法。如故事《藏在哪里了》,故事中最后一環節就是玩捉迷藏的游戲,我們借助故事特有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脫離故事本身,去做一個游戲的尋找者,大家在游戲中享受互動的快樂,體會故事帶來的愉悅。角色是真實的,是自我的,孩子在特有的環境中假象、游戲、像這樣引人入勝的故事游戲環節,往往使孩子全情投入,享受游戲帶來的快樂。
(3)操作互動
對于大多數故事在沒有游戲環節和情節的同時,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師結合故事內容開發生成一些游戲內容,通過操作達到互動的目的。如繪本故事《月亮的味道》,我們在活動中設計了與故事內容相匹配的壘高操作,讓每一組的幼兒必須相互配合達到共識后逐一壘高并學著故事中的對話邊說邊進行游戲,最后“夠到月亮”獲得成功。這樣富有趣味性的操作游戲能讓幼兒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幼兒也樂在其中,動在其中。
二、游戲在早期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定位
游戲是教師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不管是早期閱讀活動還是其他教學活動,如果教學游戲的設計內容不符合教學活動的內容,就會失去增加游戲環節的初衷,不能為了游戲而游戲,要恰當地設計游戲,插入游戲,早期閱讀活動既是如此。
1.課程游戲與早期閱讀內容的關聯。
游戲環節的增加是教師提高閱讀效率的手段和方式,但老師只是單純地插入游戲環節,游戲內容和故事內容之間沒有太大的邏輯關系,只是為了調動閱讀氛圍,增加幼兒的閱讀積極性,那是為了游戲而游戲。如《好餓的毛毛蟲》這一故事繪本,老師讓孩子模仿故事中的毛毛蟲在地上爬,表現出毛毛蟲餓肚子時的狀態。其實這種游戲形式只是為了游戲而游戲,與故事理解沒有邏輯上的聯系,幼兒也沒有學會用表征的方式去表達毛毛蟲為什么很餓?每天都會吃些什么?甚至會擾亂教學秩序。那我們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手指游戲讓幼兒學一學毛毛蟲的樣子,使原本大幅度的爬行游戲變成小幅度的手指游戲,不但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跟著老師的節奏在情景教學中了解毛毛蟲找食物、感受毛毛蟲吃水果的過程,從中發現一個數量的變化。有時候一個簡單手指游戲就可以串聯整個閱讀活動,而并非需要太大的游戲方式來輔助閱讀,所以課程游戲中游戲的設計和運用恰當是教學策略的重要關鍵。
2.課程游戲在早期閱讀中的目的與價值。
游戲的目的在于娛樂和享受,游戲的價值在于幼兒從游戲中學到有用的知識,但我們有時候往往更多地考慮游戲的價值而忽視游戲的目的。對于早期閱讀活動,游戲不單單是娛樂和享受,更多的是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體現游戲在閱讀活動中的價值。如《拍花蘿》這一早期閱讀圖書,不是以故事為主,是一首比較長的游戲兒歌,單一的誦讀冗長而無趣,但是通過拍手游戲的插入使幼兒在學習童謠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的詼諧有趣,幼兒邊念邊唱邊拍手表演,同伴之間還可以根據童謠格式互問互答,充分給幼兒提供了很好的游戲參與機會;其次,這首童謠還是一首有趣的數數歌,幼兒在邊拍手邊口述表演之間便自然學習了數的概念;此外,這首童謠還是融合了中國傳統兒歌的“一字歌”的因素,妙就妙在從頭到尾以“呀”押韻,一韻到底方式使得童謠具有了語音游戲的幽默感,增加了幼兒念唱表演的趣味性。整個閱讀活動讓幼兒感受到游戲在閱讀活動中的趣味性,也體現了游戲插入的目的性,發揮了游戲的真正價值。
3.課程游戲在早期閱讀中的創造性和趣味性。
早期閱讀的內容選材大多色彩豐富、動態鮮明的畫面組成,簡潔明了,富有情趣。同樣,創設閱讀活動中的游戲也要簡潔明了,富有創造性和趣味性,這樣幼兒才能通過游戲活動不知不覺融入其中,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內涵。如《我的連衣裙》這一故事中,我們可以設計小兔子找連衣裙的游戲,教師提供不同場所背景,鼓勵幼兒去不同的背景圖片中找一找小兔子的連衣裙,并且運用故事中的對話說一說連衣裙變成的花樣。這樣的游戲方式不但簡單而且有效,使幼兒身臨其中把自己當成一名小兔子去尋找自己的連衣裙,并在找到連衣裙后運用故事中的對話進行仿編講述,不但使閱讀活動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更加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述能力和仿編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也進一步顯示了游戲在閱讀活動中的價值,游戲內容有助于幼兒的閱讀發展。
三、對改進游戲在早期閱讀教學活動中運用的建議
為了讓游戲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更加有效的運用并找到正確的定位,發揮其目的和價值,體現游戲在閱讀活動中的真正意義。為此,針對游戲在早期閱讀活動中還存在的問題和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了以下幾條建議:
1.重視游戲在早期閱讀活動中的設計。
游戲的設計和插入看上去簡單,但要設計得出彩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從幼兒的年齡特征出發,既要吸引幼兒興趣,又要促進幼兒的發展。其次,教學游戲不能與閱讀內容脫節,不能為了游戲而游戲,而是讓游戲輔助閱讀教學,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最后,游戲的設計還要有創新性,不能使幼兒出現游戲疲勞和無畏游戲,我們可以讓幼兒自己參與游戲的設計,增加新鮮的元素,當然這些也必須建立在教師充分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基礎上進行的。
2.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形成“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
我們一線教師是和幼兒學在一起、玩在一起的“家人”,我們更要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游戲中要有正確的角色定位,保證幼兒是游戲的主體,教師是環境的創設者、材料的提供者、規則的保護者、活動的觀察者以及指導者,在早期閱讀活動中運用游戲的融合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模式,為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打下基礎。
3.提高自身的專業修養和教學技能。
我們有時覺得在活動中插入游戲會很難控制游戲場面,但只有不斷嘗試、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和專業修養,積累經驗,對課程游戲的運用進行及時反思,不斷改進,學會將游戲的價值和目的相結合,從而慢慢實現教學游戲化,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這樣,我們也自然而然地在早期閱讀活動中增加教學游戲,并且謹慎地考慮游戲的設計和組織,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通過早期閱讀活動與課程游戲化的融合這一實踐發現,游戲是提高幼兒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雖然對于這方面研究只是一個開始尚未成熟,還在摸索實踐的過程中,為此,我們要秉持一顆善于思考的心、還要有一雙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眼睛,并善于溝通,使早期閱讀活動與課程游戲化的融合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幼兒園課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