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虹霞
摘要:要想真正重啟語文樂園的這扇大門,讓學生在語文的樂園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我們教師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努力以美的教學語言去感染學生,注重平時和學生交談時的語言美,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語文的樂園。
關鍵詞:語文教學;激發興趣;和諧課堂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是人類語言的基礎,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一、要創設情感氛圍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的影響下的特定情感的表達。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處在“我要學”的狀態下愉悅地學習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擊情,才能扣擊心靈。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鄉》一課就設置了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我們都深愛自己的故鄉,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思故鄉。贊美故鄉風土人情的有之??抒發對故鄉離情別緒的有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激動和欣喜的有之??魯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們來跟隨《故鄉》中的“我”的足跡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樣就激起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的喜樂悲愁了。
二、營造和諧氛圍
在教學內容上,我積極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索和發現,而避免傳授現成的知識和結論。初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還不強,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這時教師如果能夠利用教材中描繪的情節、場景、畫面,通過提問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這樣的提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采用發現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探究法和研討法等,激活學生的思維,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鼓勵學生以批判性的思維和態度進行學習,肯定學生敢于表達不同的觀點和獨特見解的精神。
三、呼喚民主
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學生個性就是“讓每一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視為與自己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進的朋友和同志。而且學生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他有自己的個性、追求。在教學活動中,要予以真誠的關懷、鼓勵,用心靈體貼心靈,用尊嚴去贏得尊嚴,徹底拋棄封建傳統教學中唯教師是從的專制色彩。寧鴻彬老師的“三個允許”、“三個歡迎”也正是尊重學生的典型體現。李兆德在評價魏書生教學民主時曾談道:“其身不凌駕學生之上而融于學生之中,其心不孤高自傲而走進學生心靈之中,與學生心心相通。所施不欲教師獨霸課堂,而把學生推在主人的地位- -這便是教學民主的地位。”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掌握了不少知識和技能,并具備一定的主觀創造力。在每一次教學活動中,學生都會運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所面臨的各種新問題,對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鞏固、完善、創新,并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以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教師應當尊重他們每一次課堂思想的交流,并且通過各種激勵機制來鼓勵和表彰。
四、愛上語文
緊抓課本中的佳作美文,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本中很多課文,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描景、狀物,無不充滿著迷人的美。我緊緊抓住課文中每一個真、善、美的要素和亮點,激發學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賞,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靈得到凈化與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讓學生反復誦讀。在教學中我一般都會安排這樣幾個層次的讀:自由大聲讀,讀通順、讀準確;分小節細細品讀,每讀一個小節,又分幾個層次。比如教學第一小節時,首先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大膽地試讀,然后我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在相互交流幫助下,學生越讀越投入,我再請同學進行比賽讀;分節讀完,請學生將全文配樂誦讀。經過這樣一系列的誦讀后,學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比如《濟南的冬天》等美文,很適合反復誦讀。擴展課本外的名家名篇,讓學生廣泛閱讀。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精而選之,具有典型性。怎樣使學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課外閱讀的具體要求。針對這一點,我廣泛發掘班級學習陣地,讓學生廣泛閱讀。其一,我在班中開辟了“每周必讀”,讓學生誦讀、摘記,并進行評比。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自習的時間,把每周星期天的晚自習時間設定為聽讀欣賞課,向同學們介紹一些名作,讓學生欣賞、品讀,體會詩情畫意。
五、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我在講課當中常常引入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故事、名人軼事、歷史知識、文壇典故、典章制度等。這樣,既吸引了學生,同時又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如教學《楊修之死》一文,教師不妨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曲子以它特有的雄渾和古樸為我們的學生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為欣賞者的學生,仿佛又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三國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他們那鮮活的面容,又浮現在學生眼前。這樣,學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調動起來了,學習的興趣一下就被激發起來了,迅速進入本堂課的情境之中,掀起了學生積極情感的浪潮,而且又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語文的美。接著,教師請幾個學生分別講講文中幾個有關楊修死因的小故事,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楊修的性格及其死因。這樣的課堂教學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內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語文教學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雙基”訓練,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