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梅
(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平西鄉杏山小學)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首要目標。素質教育的基礎就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人,使學生的道德素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學習能力等各個領域全面發展,讓學生為以后走入社會打下基礎。探討一下小學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方法策略
梁啟超曾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可見,小學生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尤其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目前已經被廣泛推廣,學校的教學目標也是為了培養好每一名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其學科屬性與其他學科聯系得比較緊密,所以其地位在素質教育中是比較重要的。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應用,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研究:
一、教師應當豐富課堂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僅僅需要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教學技巧,還應當在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下功夫,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當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然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或多媒體運用等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思維的發展與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數學廣角─雞兔同籠”時,由于這節課的問題也比較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可以采用兩種不同的辦法讓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首先把問題設計出來,問題如下:“一個鐵籠里有若干只兔子和雞,從上面看有6個頭,從下面看有20只腳,問雞和兔子各有幾只?”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制作一個圖片,圖片上畫著一個籠子,籠子里面有雞和兔子,讓學生看一看有幾只雞,幾只兔子。因為兔子和雞長得不一樣,學生根據雞和兔子的外貌特征就能判斷出有幾只兔子、幾只雞。在學生觀察完之后,肯定都能說出正確答案,這時,教師關閉多媒體,將題目中的變量進行更改,將頭變成7個,腳變成22只,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一共有幾只雞、幾只兔子。通過之前多媒體上的圖片觀看,學生會發現兔子有四只腳、雞有兩只腳。這對于后面問題的討論有啟發作用,也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思維包括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人們通過思維才可以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認識事物的本質。小學生的思維主要靠形象思維,所以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改變思維的運用方式,將形象思維逐漸轉變為抽象思維,讓學生運用抽象思維去進行思考、研究不同的數學題型,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50千米,一輛客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這兩輛車同時從相距450千米的地方出發,經過兩個小時,這兩輛車相距多少千米?”這道題因為有一個未知變量,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來解決這道題。首先教師先讓學生看題,然后讓學生嘗試著解答,可能每個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答出的答案也不相同。然后教師提問不同學生都得出什么結果,發現有不同的答案出現。這時,教師告訴幾個不同的答案都對,接下來引導學生發現題目中的變量。即這道題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兩輛車相對而行,結果是兩輛車相距230千米;第二種情況是兩輛車相背而行,結果是兩輛車相距670千米;第三種情況是兩輛車相向而行,汽車在前的結果是430千米,汽車在后的結果是470千米。通過這樣的習題,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教師應當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培養學生知識應用的能力
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應當是應用型人才,而不是應試型人才。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應用到生活中,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將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因此,教師應當善于發現教學中的實例,引導學生發揮所學知識的作用,真正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首先教師幫助學生認清平行四邊形、梯形,然后教師聯系一下生活實際舉例。最后,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拍一拍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圖片,回到課堂上討論為什么這些事物要做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可以運用這些知識,有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運用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運用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培養與養成。同時,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應用策略。
參考文獻:
[1]潘宏福.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學周刊,2016(36):116-117.
[2]錢怡,周增桓,劉理.論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0(14):1,1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