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紹娜
(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金城小學)
摘 要:概念教學應從概念的引入、形成、比較、理解、應用各個環節入手,合理安排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理解、深化的過程,逐步掌握數學概念。
關鍵詞:概念教學;教學實效;拓展延伸
概念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概念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對概念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數學概念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去學懂的。學懂的過程是完整的思維加工過程,是一個從外部各項活動轉化的“內化”過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從概念的引入、形成、比較、理解、應用各個環節入手,合理安排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理解、深化的過程,逐步掌握數學概念。
一、創設生活情境,由舊知遷移,引入概念的學習
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因此,低年級教師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細心、耐心,盡量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
“倍的認識”一節是在學習了乘除法的意義之后進行教學的?!氨丁钡乃枷牒诵木褪莾闪筷P系的延伸,以比較學生的身高作為知識的起始點,學生通過比較三個人身高發現中間那個比其中一個高,比另一個矮,然后發現矛盾,思考后感悟到“比較要有標準”這一數學觀點。然后出示3個蘿卜和6個茄子的圖片,通過學生比較蘿卜與茄子的相差關系“蘿卜比茄子少3個,茄子比蘿卜多3個”,以此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使學生明確“倍”也是兩個數在比較,比較的兩個數的份數,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新的關系——“倍數關系”。
二、安排操作活動,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形成數學概念
(1)拍手游戲,復習“倍”的知識。
(2)畫圖研討,理解“倍”的概念。
通過拍手游戲,畫圖抽象,倍的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清晰的表象。
(3)由形到數,抽象倍的概念。
學生通過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能求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對為什么用除法計算理解還是不夠的。如何讓學生自己去抽象,得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計算方法呢?先設計了“大象有4只,猴子有8只,猴子的只數是大象的幾倍?”這一問題,學生通過畫圖,輕松應對。因此,又創設了挑戰性問題,“大象有4只,猴子有36只,猴子的只數是大象的幾倍?”將猴子的只數增加到36只,直觀操作有困難,促使學生自發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溝通除法意義中的“大數里面有幾個小數”與“大數是小數的幾倍”之間的聯系,水到渠成地得出用除法計算。
三、重視聯系比較,由異同抓本質,深化理解數學概念
1.概念自身比較,抓本質
倍的本質特征就是由兩個數比較得到的,屬于兩量關系的延伸,為了讓學生深化理解認識其本質屬性,教師通過茄子和蘿卜兩種蔬菜個數發生變化,“6個茄子是3個蘿卜的2倍,6個茄子是2個蘿卜的3倍,6個茄子是1個蘿卜的6倍”,讓學生在反復比較中發現倍存在于兩量相比,通過比較,發現幾倍數是隨著1倍數的變化而變化的,從而理解“確定標準”的重要性。
2.相近知識比較,理思路
為了進一步理解“倍”這一概念,并能正確解決相關問題。教師設計了兩個問題:
(1)悟空摘了21個果子,八戒摘了7個果子,悟空摘的個數是八戒的多少倍?
(2)唐僧摘了3個果子,沙僧摘的個數是唐僧的6倍,沙僧摘了多少個?
倍的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會變得更加清晰,學生在解決有關倍的問題過程中的思路也會更加明確。
四、強化練習鞏固,由學習到應用,切實掌握數學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而概念的運用則是一個由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它們是學生掌握概念的兩個階段。
一是,出示課本信息窗3情境圖,問:你能提出有關倍數的問題嗎?
用表格的形式呈現多種數量的混合,讓學生自主選擇數量提問并解答,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理清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計算方法和思路。
二是,出示題目“媽媽的年齡是小明的7倍,你能猜一猜媽媽和小明可能是多少歲嗎?”兼顧了知識性和趣味性,留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如果能正確解答,對倍的概念才能做到真正的消化吸收。
五、注重拓展延伸,由實踐到思考,促進概念的發展
概念之間有著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系。教學概念,既要重視概念的階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發展的連續性,不要在一個知識段中把概念講“死”,也不要過早地抽象而超越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在“倍的認識”這一課當中,對于比較要有標準是不作具體要求的,但為了與今后數學學習相銜接,為分數應用題、和倍問題、差倍問題等做好鋪墊,所以把比較要有標準作為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目標,為后一階段概念的發展做好孕伏。但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死扣“標準”這一小概念,只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會,使教學活動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思維水平。
參考文獻:
[1]常振平.淺談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教學[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4(12).
[2]鄧婷.淺談小學數學概念四環節[J].金色年華(下),2010(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