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華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中心小學)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需要教師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培養,要培養學生數學問題解決意識,通過多種生活經驗的積累來提升其問題解決的能力。要做好生活實例的提煉,提供對應數學情境,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方法
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可運用的空間較大,其知識的實用性較強。但是部分學生雖然可以不斷吸取數學知識,知識量不斷提升,分數越來越高,但是對于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教育部門關注的問題。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吸收,更注重培養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能力培養也是教育部門對當下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之一。
一、知識教學舉例與實際緊密聯系,提升學生數學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數學概念、計算法則、習題背景資料,都需要充分地與實際生活問題聯系,通過大量的舉例說明來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問題中的數學意識。例如,在形狀的特性與運用上,可以做對照的舉例說明。三角形自身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可以讓學生聯想生活中三角形的運用,例如在制作擺放空調的支架時,會采用直角三角形的支架,在傳統瓦片房的房頂制作上,側面也是三角形的支架狀態,這些三角形結構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在圓形學習中,生活中車輪、搟面棍的側面都是圓形,充分地運用了圓形的滑動特性。從舉例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的數學圖形遍布各處,同時掌握不同形狀自身的特性。在此可以注意到,學習圖形不僅僅是要學習其周長、面積等知識,更需要充分了解更多非計算性的內容,了解形狀不同的特性。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提升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知識的反應能力。在計算法則的運用中,也要充分地聯系生活實例。例如在超市中,很多商品會注明增加了20%量,這里就涉及百分數的計算,讓學生了解算術運用的實際價值,提升實際運用能力。與此相同的還有各大商場或者活動現場會涉及打折活動,一個商品打八折會是多少錢,一件商品8折后25元,請問原價多少,節省了多少錢,這里都涉及了較為實用的生活算術問題。
二、建立數學學習的生活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規劃地運用一定的數學學習情境,這種情境的構建可以通過實際生活場景搭建。例如,在分數的乘除學習中,可以通過生活化的場景做背景,配合線段圖做數形結合的教學,提升教學知識的可聯想能力,提高數學問題的解題能力。如圖1所示,背景條件是學校附近一條公路維修,全長400米,現在已經修了五分之三,請問剩余還有多少米需要維修?這里涉及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規律,結合線段圖運用,可以有效地將數學核心內容簡單清晰地展現出來。這種教學一方面提供了對應的知識運用情境,同時也通過數形結合的簡約學習方式提升了問題解決的快速便捷性。具體情境的設置中,會聯系多種數學教學方法,例如,移情法、數形結合法、對比法,同時也可以運用多種手段,例如多媒體、模型、故事描述與情境表演模擬等方式,具體的操作需要依據實際情況展開,主要是提升課堂教學知識的真實感、情境趣味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對實際生活問題的反應與解決能力。
三、提煉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知識回歸到生活問題,也可以從生活問題中提煉出知識要素。例如,在周長的計算中,學生一般通過應用題所提出的要素做計算,操作相對簡單,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各種要素不是已知的,需要人們自己通過多種方法去了解。例如,樹木周長的計算,首先樹木本身不是標準的圓形,其次,完好的樹木本身也并不知道其半徑或者直徑長度,所以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在不傷害樹木本身的情況下了解樹木樹干的周長。學生會提出多種方法,例如通過雙臂環抱樹木來測量,但是學生同時又會發現環抱的方式會因為肢體的不穩定而不可行,后來有人會說通過繩子環繞樹干后,測量繩子的長度,甚至有學生會有較為深刻的生活體驗,會聯想到用皮尺來測量,這些都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有密切聯系,越豐富的生活體驗感受,反映出來的解決辦法會更便捷快速。又如,在樹木高度的測量上,學生沒有復雜的工具,如何測量一個大樹的高度呢?可以充分地運用光照條件來解決。首先在地面上迎著光的方向豎立一個小木棍,測量木棍與影子的比例,發現影子是木棍長度的2倍時,可以采用同一比例與測量樹木的影子長度,然后得出樹木的實際長度。這些都是合理靈活地運用數學規律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意義深遠。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需要服務于生活才能發揮其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張靖.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的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7).
[2]楊芬.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J].中外交流,2016(27).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