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春妹+郭志春
(1.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夏溪初級中學;2.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厚余小學)
摘 要:每個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可能不一樣。結合時代的特點,教育學生首先學會做人,從基本的中華傳統禮儀開始教育,教會學生舉手投足間彰顯文明大國的傳統;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努力學習,回饋社會,才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高素質的人才。做教師、做班主任的從單一的教書匠升華為研究型的教育者。
關鍵詞:傳統文化;經典教育;文化建設;感恩;教育做人
現在班主任應該怎樣做好自己的工作?經常聽到班主任說:“班主任不好當,班主任難做。”既然做了班主任就該做好一個班主任該做的事情。可是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學生的思想變化快,跟著潮流的東西也變化快。我覺得,無論現在如何變化,我們的傳統教育不能變,一些教育經典的東西不能變。
一、傳統文化不能丟
2013年9月,國家領導人曾經在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體學習時候提到過,要全面推進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強調推進素質教育,使得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感到責任重大。
可是現在的學生,讀書的素質提高了,其他素質下降了。多數獨生子女學生不懂得尊重人,不懂得謙讓,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我認為首先要對學生進行一些傳統文化的教育。
1.《三字經》多讀不無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班級里有文化角。有的老師會把一些三字經妙句貼在墻上。如果要進一步滲透,要把三字經的含義和啟示介紹給學生明白。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己懂得一些為人的道理。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2.溫、良、恭、謙、讓
國外,別人覺得擋你路了,甚至有可能由于你的失誤,對方也會說:Sorry。在國外,沒有紅燈的路段,機動車總會給行人、自行車讓路。
一些歐美國家,在家里也是經常聽到“sorry”或“thank you” 而我們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反而很少聽到“對不起”“謝謝”。
也許,勇于說出對不起就能化干戈為玉帛。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是一種素質、是一種自信、是社會保障完善與法制健全的體現。
教育學生就從基本的禮儀教育抓起。一個從小懂得尊重他人、謙讓善良、儉樸的人,長大一定是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絕對不會去禍害別人。
3.培養學生的關切之心
現在老師和家長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學生比較冷漠,缺乏對別人的關心,對集體活動也是很漠然。我們的社會主要是以人類為主體而存在的一個社會。我們教育就得教育學生關心社會,關心集體,關心同學,關心家人。
二、教育經典故事不能丟
時代在發展,世界在發展,學生的個性都具備了時代的特點。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傳統的、經典的東西不能丟。教育學生要繼承傳統文化,要牢記傳統經典的故事。經典故事中,學生的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到提升,學習目標得以確定。
老師在班會課上,要經常圍繞一些經典的名人故事,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用這些充滿哲理的故事和名人的感恩故事激勵學生。讓學生明白感恩的道理。
三、時代特點不能沒有,班級文化建設要有特點
我們的教育就是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完善他們獨立的人格。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在《教育獨立議》明確告知廣大教育工作者這一點。我們老師也好,班主任也罷,都有責任去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獨立的人格和發展他們的適應社會的能力。班級文化建設要有自己的特點。
教書育人,首先要教會學生知道做人的道理,學習如何做人。教育的成果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不然傳道、授業、解惑也是蒼白無力的。
細細想來,要教會學生的東西太多了。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感受了來自親人、朋友和社會個方面的關心和呵護,如果沒有這些關心和呵護,我們是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的。
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學生什么?如果連最起碼的感恩父母都沒有,法制觀念淡薄,學生沒有了自制能力,那么學生也不會愛護自己,不會關心他人,更不會關切同學,朋友。
每個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可能不一樣。但宗旨,我想不會改變。繼承傳統教育,發揮經典故事的作用,結合時代的特點,教育學生首先學會做人。從基本的中華傳統禮儀開始教育,教會學生舉手投足間彰顯我們文明大國的傳統;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努力學習,回饋社會,做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高素質的人才。班主任如果能夠制定一套自己獨特的班級文化建設和育人計劃,那么班主任就不僅是一個懂得教學的人,而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師了。那么我們教師、班主任就從單一的教書匠升華為研究型的教育者。
參考文獻:
[1]李元卿.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報,2003-11-8.
[2]葉瀾.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創建而努力:葉瀾教授訪談錄[J].教育研究,2004(2).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