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苗
【摘 要】課堂教學的精心預設是動態生成的前提;隨機應變、敏銳反饋是教學動態生成的關鍵;課堂教學環節的完善結構是教學動態生成的追求。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預設;動態生成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務,教師不僅要有輕松駕馭課堂和隨機應變的多種能力,還要有在課前能對課堂教學有著精心預設教學環節的能力,努力做到課堂教學的預設與動態生成的整合。
“預設”與“生成”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學情亦基礎;預設亦重點;生成亦難點;反饋亦關鍵;整合亦契機,這可是缺一不可,它們是辯證統一,密不可分的。
一、“胸有成竹”是動態生成的前提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容包羅萬象,異彩紛呈,學生從學習生活到學校的集體生活、社會生活;從行為規范到學校、家庭、社會的道德準則;從待人處事、品行修養到尊老愛幼、擁軍愛國每一課時都是精心選材,所以要實現教學目標,老師就要充分發揮出課程的優勢,緊緊圍繞教材內容“精心”預設好每一個教學過程,那么課堂就能生成扣人心弦的環節,但是這種“精心”不是說要預設好每一個過程應該呈現出怎么樣的效果,而是要體現在精心預設開放性的學法方案上,體現在老師的預設能為《思品與社會》課堂創造出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上面;體現在老師對整個教學活動生成過程的講究上。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換個角度想一想》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說一說自己的煩惱),課前讓學生在便簽上寫下自己最近的煩惱,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并說一說當時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學生交流后,我也針對此現象反過來問其他學生“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是什么感受呢?”這個精心設計的環節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互動空間和體驗,就實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能成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資源。
二、“隨機應變”是動態生成的關鍵
傳統的教學形式就是期望學生能提出老師預設的問題,期望學生能回答出自己預想中滿意的答案。縱使學生說出不一樣的看法,老師都將置之不理,只是為了完成事先安排好的教學環節,而想方設法硬要把學生拉回到自己的預設當中,不允許學生破壞教學環節。但學生都有著自己鮮明、獨具魅力的思路和觀點,在課堂上他們是要大膽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所以,這就需要老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善于捕捉學生微妙的信息,并迅速做出準確科學的判斷與反饋。必要時,還要及時修改教學環節,從而使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開展。例如在《學會和諧相處》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談針對于課堂中同學之間的矛盾,應該如何化解并和諧相處?正當同學們交流得激烈時,意外發生了。第二小組中一個男生撞掉了另一個男生桌上的水壺,水壺摔壞了。被撞壞水壺的男生馬上罵了那個男生一句,就這樣兩個男生起了沖突。見此情形,我馬上走過去,先幫忙把水壺撿起來,并摸了摸撞掉水壺男生的頭,問到:“老師看你一臉惶恐的神色,能跟老師說一說為什么嗎?”“我都不知道剛才是怎么撞到水壺的?而他為什么罵我罵得這么兇?”“哦!原來你不是故意撞倒水壺的!”接著,我馬上轉過去問另外那個男同學:“聽完他的話,此時你有什么感受呢?”就這樣讓兩個同學當場化解了矛盾,并以此為課堂生成資源,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從而達到“學會和諧相處”這個教學目的。課堂本來就是一個變化多端的場地,作為教師就應該有著這樣靈活應變的能力,才能輕松駕馭課堂。
三、“完善結構”是動態生成的追求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所以,要求老師要借助教育機智去生成新的教學過程。然而這種生成,老師就要重視基礎性和有限性的整合,就要包含著深遠的價值取向。例如,在一次教學三年級下冊《換個角度想一想》一課時,當我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演一演、辯一辯等環節后,學生明白了當與別人發生矛盾時,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學會去體諒別人的難處。然而,在上課過程中,有兩個男同學卻開始坐不住了,開始竊竊私語,不專心聽講。當時我靈感一來,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課堂生成性教學資源,正好與本課的教學目標有關,于是我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圍繞“假如你就是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可是學生卻在竊竊私語,你會有何感受呢?”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再一次懂得在課堂要學會體諒老師的艱辛,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從而扣準了本課主題,使課堂生成的資源有了價值取向性,使課堂充滿了勃勃生機。
綜上所述,新課程理念下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需要我們老師深入去理解與實踐,如果沒有巧妙的課前精心預設,也就不會有課堂上精彩絕倫的生成。但是,假如過度地注重預設,課堂可能就會缺少生機活力。我想,只有善于把課前的預設和課堂上學生的動態生成有機地整合起來,才會使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真正達到有效的教育教學目的,才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春意盎然,也才能開辟出一片嶄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廣闊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