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光+張德江+李文國+張勇
[摘要]作為吉林省首批向應用型轉變試點高校,長春光華學院通過與多家企業的深度合作,其信息類專業構建了“三元、四同、五平臺”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三輪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了校企協同育人的新路徑,形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體系。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信息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2009706
0引言
目前國外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包括德國“雙元制”、英國“現代學徒制”和“三明治工讀交替”、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行業) [13];國內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校企實體合作型模式、職業教育集團模式和共建平臺模式等[48]。為適應信息技術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長春光華學院電氣信息學院(下稱電氣信息學院)選擇“加強應用、突出實踐、產教融合、面向工程 ”的培養道路,分別與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深圳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和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深度合作,簽訂了專業共建、資源共享協議,成立了由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學校骨干教師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其中校外專家占55%。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校企共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編制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和監控教學質量,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與建設工作,探索了校企協同育人的新路徑,構建了民辦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體系。實現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學生既受到了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又得到了企業優秀文化的熏陶,較好地掌握了本科生應具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也具備了企業所要求的專業技術和能力。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吉林省首批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單位,電氣信息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電氣信息類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確立人才培養思路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電氣信息學院確立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思路:(1)搞好“兩個構建”,即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體系。依據行業需求和標準,構建以能力為核心的模塊化課程體系;(2)抓好“三項改革”:即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3)做好“四個建設”:即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校企合作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
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電氣信息學院按照人才培養思路的要求,以專業建設委員會為基礎組建了專業建設調研組并制定了調研計劃,先后組織8批60余人次對北京和大連等地的互聯網公司、軟件企業、通訊工程企業、電氣工程類企業及其他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多家企業進行了廣泛調研,收回調研表格、問卷1500余份,形成調研報告7份。根據信息行業研發和生產的特點,構建了“三元、四同、五平臺”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三輪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圖1電氣信息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框架結構圖其中,“三元”是學校、企業、社會(就業單位)的“三元”運行機制,“四同”是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共同監控教學質量”的合作模式,“五平臺”是基于校企合作的“通識教育平臺、學校專業平臺、學校第二課堂平臺、企業專業平臺、崗位實訓平臺”的課程體系。形成的校企協同育人的管理機制,保證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校企合作”采用“2.5+0.5+1”模式,即2.5年在校學習,0.5年在合作企業進行企業工程背景下的課程學習,1年在合作企業進行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和就業實習。
三輪實踐與課程學習交互進行。第一輪實踐為企業體驗實習,即在第二學期期末,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兩周的企業實踐體驗實習。以真實的項目為案例,把項目分解成不同任務分配給學生,并由企業的項目經理或工程師進行指導,讓學生了解企業技術開發的基本流程、企業的工作環境和規章制度及管理,感受企業工作的真正壓力和企業的需求;第二輪實踐為崗前培訓,即第六學期在合作企業完成相應的企業級專業課程學習和技術開發培訓;第三輪實踐為就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即第七學期和第八學期學生到合作企業及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和就業實習。
4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自2012年開始,電氣信息學院專業建設委員會分別在長春、大連、北京、沈陽和深圳召開了11次校企合作會議,起草了專業建設委員會章程,共同研究了行業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創建了“2.5+0.5+1”企業嵌入式人才培養模式,共同編制了在“2.5+0.5+1”模式基礎上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將過去按知識體系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設置邏輯,轉向按行業和企業崗位群要求的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基礎課設置邏輯,實現了課程設置邏輯的180度轉向,同時設置一定的通識課程。并按照注重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原則,根據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要求設定專業核心能力,以專業核心能力為模塊重構課程體系,并且以專業核心能力為行、以主要課程為列構建了能力矩陣,由此明確每門課程除了傳授知識外還應完成的能力培養任務。圖2為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圖。
如圖2所示,在課程模塊中有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其中知識要求由理論基礎知識模塊、計算機和軟件工程知識模塊、物聯網工程知識模塊及開發工具和平臺知識模塊4個模塊16門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程構成,全部在學校完成;素質要求由思想道德素質模塊、文化素質模塊、專業素質模塊、身心素質模塊、養成教育模塊和社會實踐模塊6個模塊12門課程和9個相關的實踐環節構成,全部在學校完成;能力要求由專業技術能力模塊、國際合作能力模塊、項目設計和開發能力模塊、交流與溝通能力模塊、團隊精神和領導能力模塊和持續學習和創新能力模塊6個模塊13門課程和17項實踐環節構成,其中國際競爭能力模塊和持續學習和創新能力模塊在學校完成,專業技術能力模塊、項目設計和開發能力模塊、交流與溝通能力模塊、團隊精神和領導能力模塊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
此外,針對學生的個性化要求,設計了自主性設計實驗、第二課堂和學科競賽相關模塊。同時每個專業都配備了由專業教師組成的考研輔導小組,對學生進行考前輔導。
總之,新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等育人方面的優勢,體現了因材施教及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也體現了企業在培養大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和項目開發設計能力上的優勢。
5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措施
5.1定期召開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委員會會議
校企合作協議規定,校企合作專業建設委員會每年定期召開2次會議,結合行業和企業需求、專業特點和優勢,認真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教學質量、專業方向定位,明確合作目標,提出校企合作運行過程存在的問題、解決方案和辦法,以保證有效的人才培養。
5.2學校與企業協同管理、指導和監督
學校每學期都要派1名優秀的輔導員和1名優秀的專業教師進駐企業,協同企業進行管理、指導,并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管理過程進行監督。企業也成立了專門的教務管理部門,對教學環節進行嚴格監督,對于授課效果或授課態度不好的工程師有相應懲罰措施,包括扣課時費、獎金,甚至停止授課。對于授課效果好的工程師,可以提高獎金,增加課時。學生有權對授課工程師提出合理的要求,可以將授課過程存在的問題反映給校方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從而規范了教學和管理,保障了教學質量。
5.3提供好的企業學習環境
根據校企合作協議,合作企業給學生提供了較好的理實一體化教學及學習環境,確保學生一邊學習理論,一邊實踐練習。同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組,組成互助式學習共同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在企業學習的興趣。
5.4有效的管理手段
在企業的教學、培訓和實習實訓過程中,完全按企業的員工標準對學生進行要求和管理,實行上下班打卡制度和技術研討制度。同時要求學生完成相關的學習日志,并定期匯報,使學生提前體驗到了企業真實的工作要求和所需的工作態度。除此之外,企業還制定了專門的學生管理制度,加強學生學習方面的管理,并告知學生違反規章制度會受到的處罰及相應的后果,學生簽訂不違反相關規章制度的承諾書。企業組成專門的學生管理隊伍和教學管理隊伍,負責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教師的教學監督管理和學生的學習監督管理,同時負責與學校及時溝通,以達到更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5.5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由于長春光華學院同相關企業屬于深度合作,所以要保障學生的就業,即學生入學時就和企業簽署了相應的就業保障協議,只要學生正常拿到學位證和畢業證就由企業負責安排工作。企業有權根據學生在企業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表現安排相應的崗位,不同崗位工資待遇是不一樣的,工資級差可達幾千元,崗位競爭非常激烈,所以學生進入企業后,學習目的非常明確,積極性高,通常每個學生每天學習時間能達到12小時。
5.6有效的教學方法
學生進入企業后,學生自主報名選擇要學的專業方向,同時進行分班級考試,根據考試成績分成快、中、慢3個層次的教學班級,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學中做,做中學”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所有的項目和案例都是企業級的真實項目,使學生體驗到了真實項目開發的流程、技術手段,學會了團隊合作和必要的前沿知識。
5.7優秀的工程師進行教學
企業中的教學、培訓、實習實訓都是由企業中有豐富開發經驗的項目經理負責,不僅能將實際工作中的知識、能力傳授給學生,而且將實際工作中大量的經驗和教訓告訴學生,使學生學到了在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為順利成為職業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8有效的考試方法
取消了一份試卷定成績的做法,學生進入企業學習的考試分日考、周考、月考和總考。對學生實行面向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考核方式:(1)過程考核,按照企業的過程管理體系,考核學生課程學習的過程材料,包括課堂筆記、讀書筆記、課堂發言、單元測試、課后作業、自主學習總結等,按照要素的權值折算成平時成績,作為學生課程綜合能力提升的考核依據;(2)綜合項目考核,包括理論試卷考試和實踐操作。課程總成績共100分,包括平時考試成績20分、平時行為成績20分、理論試卷成績40分和實踐操作成績20分。以上措施均有效地保障了學生進入企業的教學質量。
6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適應的“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高素質“雙能型”師資隊伍是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基礎,是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的一個關鍵要素。為此,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學校應采取多種措施,努力培養既能進行理論教學又能進行技術開發,并能將技術開發實踐融入課堂教學的“雙能型”師資隊伍。
6.1強化教師的實踐經歷和能力培養
(1) 分期分批派出教師到中興、中軟、東軟、陵陽等合作企業進行培訓和頂崗掛職鍛煉,到2015年,電氣信息學院派教師到企業培訓已累計24人次;(2)對于沒有精力和時間到企業培訓的教師,要求他們定期進入實驗室輪崗,在輪崗的過程中,要進行相應的實驗設備使用和維護,并完成相應專業的實驗試做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開發;(3)要求每位教師都要有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實驗的經歷,并且對教師指導學生學科專業競賽給予政策鼓勵;(4)要求青年教師與學生一起進駐合作企業,進行為期 20 周的企業級技術培訓。此外,每個專業都聘請了4~10位相關企業的技術骨干作為專業教師,定期教授專業課程,指導學生實踐。這些技術骨干每學期開展2~3 次企業的技術需求和先進的技術講座,同時為本專業教師及學生進行實踐技能培訓,并擔任相關專業畢業設計指導教師。
6.2加強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
(1) 組織學院全體教師開展說課活動,每個教師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理念思路、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7個方面展示對自己所任課程認識有多深、把握有多準、設計有多精;(2)每周二下午采用“微格教學”,分別對導入、講解、提問、強化、變化、演示、板書、結束等教學技能進行培訓;(3)要求教師每學期要讀2篇和本專業相關的教學改革論文,并寫出讀后感;(4)實行開放課堂制度,由一批經驗豐富的教師開設開放課堂,要求每個教師完成多門開放課堂的聽課任務。
6.3創造環境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學院從多方面支持中青年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包括申報課題、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和參加高水平國際國內會議,學校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以電氣信息學院為例,目前學院擁有3個與信息類專業相關的省級學科平臺,分別為省級重點學科、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級創新團隊,為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到目前為止,相關專業教師已完成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20項,在研項目25項,獲科研獎勵7項,其中吉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22篇,其中SCI、EI收錄45篇。
7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為了更好地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學校2.5年的教學過程中,學校對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也進行了改革。
7.1教學方法改革
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積極推行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嘗試翻轉課堂,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明顯轉變,提高了課堂效率和效果。全校共有108門課程參加了系統性的改革,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學生,針對不同課程的教學重點,結合教師項目、實際案例進行剖析,同時實施任務驅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真切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價值,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7.2改革考核方法
實行面向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考核方式:(1)實行過程考核,按照企業的過程管理體系,考核學生課程學習的過程材料,包括課堂筆記、讀書筆記、課堂發言、單元測試、課后作業、自主學習總結等,按照要素的權值折算成平時成績,作為學生課程綜合能力提升的考核依據;(2)綜合項目考核。對于相關的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等實踐環節,采用相關信息技術工程案例,要求學生提供一份完整的項目設計、實施報告,根據項目書或設計圖評定成績;(3)實訓報告。對于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等在企業開展的專業實踐課程,學生必須提交實訓過程的相關記錄和完整的相關技術報告,最后根據提交的材料來評定成績;(4)“卷面+操作(設計)”考核方式,對于實驗課程的考核,不僅需要提供實驗預習報告、實驗報告、平時實驗操作記錄等材料作為評判平時成績的依據,而且在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結束時,還需要進行實驗理論卷面考試及相關實驗的操作考核。
8體會與收獲
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創建了“三元、四同、五平臺”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三輪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了“2.5+0.5+1”校企合作基礎上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實施了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措施,搭建了學校與企業雙主體、雙向參與、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教學平臺;提出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初步探索了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人才培養道路。
經過改革實踐,學生的整體素質逐年提高,近三年在全國和省級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飛思卡爾杯小汽車大賽、軟件設計競賽 、創業設計比賽 、“挑戰杯”比賽、物聯網設計大賽、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等各類大學生學科競賽中,共獲獎項90項,其中一等獎32項、二等獎40項、三等獎18項。學生就業狀況明顯改善,以2016屆畢業生為例,到目前為止,物聯網工程專業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就業率為100%,專業對口率為100%,就業質量也明顯提高,如物聯網專業畢業生,上崗月工資除1人3500元外,其余都在4000元以上,最高達8000元。
筆者從實踐中也深深體會到,地方本科高校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就要走校企深度合作、協同育人的培養道路。校企雙方共同創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高明.德國職業教育體系對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14(1):124127.
[2] 蔣凱.英國高等職業教育:性質定位、運行模式與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8):510.
[3] 郭福春.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臺 強化人才培養機制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1(5):7274.
[4] 馬鈞,曾祥君,何純芳,等.校企合作辦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31)2:1718.
[5] 沈家軍,凌代儉,鄧社軍.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校企合作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2):200202.
[6] 孫百鳴,崔淑鑫,田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問題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1(9):8486.
[7] 湯建鑫,童云飛.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1113.
[8] 李恒菊.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共贏局面[J].教育教學論壇,2012(5):211212.
AbstractAs one of the first transition pilot universities of application mode,Changchun Guanghua University′s information specialty make depth cooperation with many enterprises.Construct "workstudy combin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ree wheel practic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ree subjects four common five platforms".Explore a novel rout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Form a new system of applicationtype talents training.This talents training mode has recei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words"applicationtype" talents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specia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