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波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實踐改革進度不斷深化,隨之而來的,便是初中化學教學課程的改革。到目前為止,初中化學課程已經逐漸滲透于學校、課堂的方方面面。化學教材的內容也從以往的機械化、碎片化、枯燥化向新穎化、創造性方向發展,課程內容越來越注重于以化學知識為基礎,進而把實際生活中的某些情境結合進來,使學生們體會到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除此之外,也能夠在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建立一種清晰、明確、牢固的關系。大體上來說,課程改革更加注重生活化、學生主體性化、靈活化。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程改革;靈活;學生主體;生活化
據我認為,此次國家教材改革,從某個方面上來說,大致有以下幾種變革。一是化學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思維創新過程和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二是從以往的旨在以教師授課為主的方式轉變為以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為主。三是化學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感悟知識與知識,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應用等。總之,初中化學教材更加走進生活,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從書本走向生活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有一種錯誤的教育觀點,即教育就是死讀書,讀死書,能力就是進行題海戰術。[1]作為一名初中的教學工作者,其所要做的就是把書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的搬運到學生筆記本上去。作為一名初中學生,其所要學的就是機械的記憶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而陷入茫茫題海中,不斷重復著枯燥繁雜的工作。從這里可以看出,舊式教育把學生們束縛在課本中,在學習與生活之間形成了一條大且深的鴻溝。從而使教育失去了它原本所應具有的意義,同時也不能讓學生對于什么是學習,怎么去學習,學習有什么作用有一個深刻而清醒的認識。而根據此次的教材改革內容來看,新版化學教材更加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感悟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為主,進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種具有極強應用性的生活經驗。初中新化學教材往往是以一個生活性的例子來切入話題,增添了一些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之間密切聯系的實質性內容。并且在這些實質性內容中另外增添了某些關于環保意識、節約意識的話題,旨在引導學生們在理論性知識學習,使學生們在教師講授、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己去思考一些社會現狀、以及自主動手去解決一些與社會實際有關的話題,并在這一過程中,感悟到現代社會所倡導的知識與生活結合、學習與實踐結合的口號,從而形成一種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思維導向。另外,新教材也更多的以生活知識在課本中的抽象化顯現為主,教材在內容的編寫上增加了一些生活小常識,例如家庭失火、地震的緊急應對措施,在面對高壓、有毒、易燃易爆的物品的正確使用方法,讓學生們能夠把所學知識真正轉化為生活中的常識,并加以運用,在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們更多的了解到生活中的一些危險,并能夠冷靜、正確的處理它們,從而大大降低了生活風險性。[2]學習和實踐,這兩者猶如魚之于水,萬物之于空氣,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初中化學新版教材所要求的便是把生活與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在學習中進行對實踐的思考,在實踐中應用學習的知識,把這兩個單一的個體統一到同一個系統中去,進而真正的實現學習與生活事件的緊密結合。
二、從以教師為主走向以學生為主
在舊式的教學活動中,大家往往有這樣一種固化思維,認為學生們學不學的好是老師的責任,而不是學生自己的責任。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極其荒謬的。如果學生們的一切學習活動都以老師自身的經驗、習慣為主,那么長此以往,原本應該是學生們的學習任務便成為了老師的任務,學生們的思維創造性、自主能動性便會被大大的束縛起來,這樣明顯對于教育改革來說,是十分不利的。[3]對于這次的課程改革來說,教材教學的重點明顯更加傾向于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過程和思維創造過程,更加關注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接受程度和心理體驗變化過程。把原本生硬死板的教學課堂變為一種師生平等互動交流、溝通情感的現代化課堂,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提點者,更多的知識學習靠的是學生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某種問題進行探究思考、小組交流,從而達到一種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常言道,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便是在學習與生活之間建立一座橋梁,而學生的任務便是通過自己的能力與和他人的合作精神渡過這架橋梁,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以學生為主題,那么教師所建立的這座橋梁原本的意義便也會消失殆盡。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世紀的本次化學教程改革中,主要凸出了兩大點:一是從以往的以學習為主到現在的以生活實踐為主,二是在課堂授課中以教師授課為主到以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為主。從這兩點的變革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教育改革的側重點與之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轉變為了新穎的,符合社會主義新青年的教學模式,而常言所說小中見大,從這微小的兩點來看,我們可以更加有力的把握當代環境下的大變革的側重點,從而更好的改變我們的化學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 陳明言.化學時代變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3.
[2] 呂思斯.論教學改革的意義.東方出版社,2011.3.
[3] 王潔.從教師到學生——論教育改革.江蘇青年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