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峰
摘要:小學語文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基礎課程,在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需要提高語文教學德育功能,在講解語文知識的同時穿插對學生德育知識的培養。小學語文要肩負雙重任務,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主,也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要求教師正確的處理兩者關系,發揮德育功能。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如何提高語文教學德育功能提出幾點建議,旨在推動語文教學的進程。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功能;教學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重視的是有高素質,高道德修養的人才,而不是空有文憑實則道德素質低下的人。這就說明,道德素質的重要性。所以培養道德素質要從小學生抓起,只有在小學生的學習階段打好基礎,才能為接下來的道德教育奠定基石。這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語文教學德育的功能,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一、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德育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和先進的人物事例,所以教師要在上課之前吃透語文教材中思想教育部分,在講課過程中穿插著榜樣事例。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聽故事的同時掌握語文知識點,還可以教導學生如何成為一位被世人敬佩的人。教師同時要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成分,讓學生看到小學語文教材潛在的、德育的內涵,并且教師要把這些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在小學生剛入學時,教師就應該用孔融讓梨、雷鋒無私奉獻等故事來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知道凡是以人為善,謙虛進步。當然,教師在挖掘德育內容時還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不能單純地講解,呆板的引入,而是要以新穎的方式,幽默的語言來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其真正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從思想上理解和接受教師的德育活動,并主動配合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
小學生理解教材的能力比較低,只對教材中豐富的圖片和故事情節感興趣。教師在教學時要抓住小學生這一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解課文上的內容,讓學生不只對圖片或者故事情節感興趣,也對教師講的內容感興趣。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機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并用自己的語言生動的表達出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聽課效率。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小學生,讓小學生為了提升自身的素質而努力。
二、營造濃厚的德育教學環境
小學語文的教學環境一般是在課堂上,學生只是從有限的空間里獲得有限的知識,這種單調的教學環境無疑會造成學生的“學習”疲勞,逐漸降低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那么就更不會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了。所以教師要注重對教學環境的利用,課堂和室外相結合,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營造濃厚的德育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主要的渠道,課外教學起到輔助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主要渠道的作用,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識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設立情景短劇,也可以結合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在課堂中進行討論。在設立情景短劇時教師應該把學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作為參演人員,令兩部分作為辯論的主體。可以以“幫助他人”為主題在課堂上就表演的這一主題進行辯論:如何幫助他人?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幫?怎么區分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了解到在他人陷入困難時首先判定這種困難是“正義”的困難還是“邪惡”的困難,其次在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是否應該幫助。
同時為了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教師也可以在室內張貼有關德育的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的畫像,用榜樣的事例教育小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根據語文的教學要求定期開展德育專題系列講座活動,讓班主任定期的召開班會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也可以組織植樹種草和看望老人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對學生道德觀念,道德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增加愛心,體會道德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
三、聯系社會實際,加強德育滲透效果
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所以在進行德育的教學過程中要把德育教學和社會生活相結合,充分聯系社會實際,加強德育滲透效果。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能力和寫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只是單純的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對學生不同的問題進行解答,采取“填鴨式”教育,不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也不注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學生在這種教學理念下只是以自己的成績作為衡量自己素質的標桿,無法真正認識自我價值,甚至有的學生會把學習成績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和動力,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
小學生處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如果給學生灌輸的是以成績為主的思想那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會造成性格的失衡。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先學會做人,之后再學會學習。
聯系社會實際教師要做到挖掘時政熱點以及發生在學生周邊的故事,結合語文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學校門口經常可以看見很多乞討的人,其中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有一些人思想品質低劣總想著“天上掉餡餅”的美事,于是采取乞討的手段,欺騙大家獲得人們的同情心。教師可以以這件事情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采取正面的教育方式,用教材上的先進人物的事例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通過事例的分析,教師要告誡學生千萬不要有不勞而獲的心理,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同時作為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在教學中為學生樹立榜樣。
總之,德育是小學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德育的內容,著重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思維,以學生的需要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質。同時教師也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德育的滲透效果,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德育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