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星
摘 要:生態理性是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現代理性導致生態異化,經濟理性與科技理性具有反生態性。生態理性尊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價值性、和諧性,這是生態理性基本原則。只有使經濟理性和科技理性上升和轉換成為生態經濟理性和生態科技理性,培養和造就生態人,才能實現美麗中國夢。
關鍵詞:生態理性;生態文明;自然規律
中圖分類號:B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013-02
習近平指出:“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1]這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理念就是生態理性的科學理念。生態理性既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哲學基礎,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生態理性
(一)現代理性以生態異化為代價
人的物欲化。啟蒙運動在解放人的肉體本性的同時,忽視了人性的復雜性與多元性,缺乏對人性的全面認識及多方位把控。最終使人淪落為“單向度的人”,結果導致了人對物的本質依賴,人成為商品、貨幣、資本等物的奴隸。在這樣的條件下,物成為人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變換的中介,從而人與自然的血肉聯系被切斷了。
自然的物質化。啟蒙運動恢復了自然的本來面目,但是它在對自然進行全面的祛魅化的同時,自然被絕對地對象化。于是,自然的價值僅僅體現在它的使用性,自然本身的多重價值支離破碎,多重意義被肢解。最終的結果是,在資本邏輯的統治下,現代理性的出場和張揚是以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即人的異化和生態異化為代價,這種異化,必然把人類的永續生存和自然的生態平衡推向危險的邊緣。
(二)現代理性的反生態性
經濟理性的反生態性。經濟理性遵循功利路徑。經濟理性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是在經濟理性的認知中,金錢統治人,金錢是一切事物的價值。在這樣的理解下,自然界被功利的陰影所籠罩,成為功利的目標和對象。凡是有利有用的,我們便據此而行動。自然界被對象化、功利化致使自然本身的規律和價值被丟棄,忽視自然規律,摒棄自然價值,其結果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
科技理性的反生態性。科技理性沉溺技術。掌握自然規律的基本方法是運用科技對自然進行分析還原。科技理性盡管擴展延伸了“人的手腳”,但其過分張揚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分離和對立。在科技理性認識中,自然服從于人的需要,自然就被完全、徹底征服了。緊隨其后的是人類面臨著生存環境危機。因此,張揚著“理性”旗幟的現代理性,實際上是對自然執行了一種徹底的、完全的、非理性的行動。
因此,理性必須重建,必須對理性進行生態重建。
二、生態理性的基本原則
(一)尊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
自然規律是客觀的,然而現代理性將人類視為中心主義的存在,以“人的利益滿足”至高無上為原則,這必然使自然界和自然規律被“束之高閣”,從而導致自然生態異化和生態危機。所以,走出生態困境的根本原則,首要條件是尊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堅持馬克思唯物主義立場。生態理性就是建立在尊重自然規律客觀性的唯物論立場上的,克服“人定勝天”的唯意志論,克服功利主義自然觀,堅持按照自然的本來面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尊重自然規律的價值性
自然界和自然規律在現代理性的鼓動下,多樣性、多重價值性損失殆盡,成為人類實現其目的的純粹的、單純的工具。人類作用于自然,是為了滿足其需要和實現一定的目的。從這個理解出發,人與自然存在著需要的要求與需要的滿足的關系,這就是生態價值。所以說自然規律具有價值性,這種價值性表現在自然規律能夠為人類的生存、發展、享受提供意義,這是自然生態價值的集中體現。自然生態價值按照美的規律構造[2]。因此,生態理性貫徹價值論,尊重自然生態的價值性,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自然,這是生態理性的使命。
(三)尊重自然規律的和諧性
自世界進入近代階段以來,在張揚理性的進程中,現代理性鼓吹的“人定勝天”成為現代性的主旋律。向自然索取,這必然導致生態異化和生態破壞。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斗爭與和諧的統一,割裂這種統一性,就會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斷層[3]。如果單純強調斗爭,就必然會破壞自然;如果只重視和諧,那么自然必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阻礙。生態理性,是人與自然又斗爭又和諧的生態理性。核心是強調擺脫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狹隘視野,追求的是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統一。
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理性就是生態辯證法,是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共榮、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系和普遍認同。
三、生態理性的實踐塑造
實現美麗中國夢,就是張揚和塑造生態理性,就是要升級經濟理性和科技理性,就是要造就生態理性人格。
(一)升級經濟理性,張揚和塑造生態經濟理性
1.以生態經濟規律為準則。經濟理性把自然功利化,使自然淪落為純對象性的有用物,使自然成為人的奴隸,人就開始似乎理所當然地、沒有任何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并極力把自然界中無用的物轉化為有用的物,結果致使自然生態失去了平衡,接踵而來的是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必須把生態理性納入到經濟理性中,張揚和塑造生態經濟理性。生態經濟理性遵循生態經濟規律,是可持續性的、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生態現代化之路。
2.以生態產業發展為核心。工業化催生經濟理性,經濟理性助推工業化,經濟理性把工業化置于突出地位,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使經濟理性遭到批判,因為經濟理性從根本上忽視了工業對自然的破壞。因此,必須把生態理性融合到、貫穿到、滲透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過程中,積極發展生態產業,大力支持生態產業,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3.以生態環境管理為手段。經濟理性嚴重忽視,甚至不管不顧生產轉換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4]。摒棄唯GDP論,建立、完善綠色GDP體系,加大生態損失在GDP考核中的比重。
4.以生態環境效益為目標。經濟理性無限制追求經濟效益,是導致經濟不可持續發展的始作俑者。因此,必須把生態環境效益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核評價中,資源投入少的、能源消耗小的、排放廢物少的、污染低的,都要受到鼓勵,對效益最大化的發展創新要給予支持。顯然,生態理性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面臨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二)升級科技理性,張揚和塑造生態科技理性
1.科技思維方式的生態化。在科技理性的認知下,自然界被單純視為蘊含豐富資源的寶庫,依賴于技術主義,人類可以無限制攫取自然資源,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是必然結果。為了克服科技理性,關于人與自然、生物與環境的“生態系統”概念被生態學家們提出并引起廣泛重視,運用“生態系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生態思維就形成了。生態思維不是生態學家的憑空捏造,而是基于生態問題,結合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而提出的科學解決生態危機的思想體系,因此,整個科技系統都必須把生態思維、生態科技理性作為思維方式、解決范式。
2.科技價值觀念的生態化。解決科技理性對自然造成的生態弊端,必須把生態價值引入到科技理性之中,必須牢固樹立生態道德的理念,必須打造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的科技共同體。凡是科技有助于促進自然改善的、利于自然和諧的、推動自然美麗建設的、助推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都是積極的、正面的、善的;背離這一理念的行為,都是消極的、負面的、惡的。必須棄惡揚善,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態道德、生態理性確立為科技理性的內在要求,從而實現生態科技理性。
3.科技體系結構的生態化。進入新世紀,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各領域似乎都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以智能、綠色為主要特征,或者說,智能與綠色已經成為科技發展的主導性要求。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溝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渠道已經被生態學打通,生態學具有了一般的、普遍的意義。所以,換言之,整個科技體系結構應該在、必須在生態學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整合創新,以整合創新的方式實現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與愿望。
4.科技社會功能的生態化。科技必須實現自身社會功能的生態化,必須自覺地擔負起促進自然生態天藍、水綠、山青、花香的使命,擔負起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的責任。實現綠色發展,實現美麗中國夢,生態科技理性是值得引起當代中國重視的課題。
(三)打造生態人,培養和造就生態理性人格
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就在于人具有獨有的理性能力。生態理性人格就是生態人,生態理性人格最終也必須轉化為生態人,因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山清水秀的決定性因素是人,人是第一關鍵。人的發展是全面的,從本質上來看,生態人實際上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生態上的延伸。無論生態人選擇的是被動的自然還是能動的自然,他都關注自然不可替代的杰作——植物和動物——的存續,它們首先是進化的創造,其次也是人類馴化的成果[5]。“自然人”受自然必然性支配,生態人著重突出主體性、能動性;“單面人”受資本邏輯的支配,生態人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對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功能價值;“經濟人”受經濟理性的支配,生態人呼喚、吶喊的是人類必須承擔熱愛、珍惜、保護自然的責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生態理性的張揚、引導、培育需要將生態理性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可見,當代中國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是張揚和塑造生態理性,打造現代化的生態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向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致賀信[N].人民日報,2013-07-2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8.
[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25.
[5][法]塞爾日·莫斯科維奇.還自然之魅——對生態運動的思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