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金柱
摘要: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已經經歷了十幾個年頭,回顧整個改革的過程我們不禁要思考: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黨的十八大報告為我們指明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為了貫徹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啟動了“立德樹人”工程,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意見》,在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核心素養”一詞,體現了以人為本,尤其是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意味著黨和國家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將核心素養融入和落實到各學科的教學中,那么我們選擇何種教學模式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將成為課堂轉型的關鍵選擇。
關鍵詞:核心素養;核心問題;教學改革
一、核心素養培養的提出及重要性
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我們一直在思考哪些因素決定并影響他們的成長?2012年黨的十八大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內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強調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和根本價值,開始從國家的層面深度的思考“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明確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又進行了補充并提出了新要求,為了貫徹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啟動了“立德樹人”工程,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落實“立德樹人”工程的十大關鍵領域,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首要環節,并提出把核心素養作為研究學業質量標準的依據,用于統領課程改革的相關標準,同時在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核心素養”一詞,體現了以人為本,尤其是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意味著黨和國家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教育部依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確定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制定了各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并據此對高中各學科的課程標準進行修改。專家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要求,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內容結構上,學生核心素養體系注重系統性,各具特色”“價值取向上,核心素養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3]
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制定,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建立健全的社會。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內容和指標的確定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2015年11月29日中國教育學會聯合《光明日報》組織了一場以“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學生素質”為主題的教育研討,參會的教育專家指出核心素養是“在三維目標基礎上提出的,是對三維目標的發展和深化。核心素養更直指教育的真實目的,那就是育人”“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是從教書走向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教育部也在依據核心素養體系“設計不同階段的課程標準,制定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學校基于課程標準來設計教學、命題、作業和考試”[4]教育部基本上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確定為9個素養、23個基本要點、70個關鍵表現。
二、核心問題教學模式的選擇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正確的教學模式作為載體,相對于以往的課堂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轉型,鐘啟泉在《課堂轉型:靜悄悄的革命中》論述了課堂教學轉型的內涵:課堂轉型要實現從“灌輸中心教學”向“對話中心教學”的轉變。[5]而核心問題教學模式則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利用設計好核心問題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問題指的是能激發和推進學生主體活動、能整合現行教材中應該學習的內容、能與學生生活實際和生活水平密切相關聯的,能貫穿整節課的問題或者任務。[6]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我們在處理核心問題時必須要將核心素養融入到核心問題之中,將知識點的傳授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相結合。
基于核心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是以問題及其及其解決為主線的教學。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是,在教師的策劃、指導和支持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的發現、提出與解決,在探索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新知,建構新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學習共同體的一員,和學生共同為問題的解決,開展合作學習、共同探究,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解決問題、培養核心素養。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旨。通過課堂教學,達成各學科的課程學習目標,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促進個性化發展。
三、核心問題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正確處理課堂中的師生關系。
核心問題教學模式的課堂,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問題的求解者,也是解答者,從求解者到解答者的轉換,需要學生積極地開展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要求學生的獨立學習,也要有合作學習的討論交流活動,還需要師生間的言語對話和情感交流,需要教師發揮支持和協同學習作用。核心問題教學模式,在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不能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問題的情景設計,激勵、支持、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上,教師有責任、有主張、有行為、有擔當。教師可以在知道學生選擇應用解決問題策略、調控合作學習活動、指導問題解決成果的總結和展示等方面發揮協同學習作用。由此可見,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矛盾的對立面,而是學習的共同體
2.重視課堂的設計與組織。
核心問題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三個方面:創設問題情景,設計并開展探討學習或問題分析、探討活動,整理展示學習成果。創設問題情景是基于問題教學的前提,問題的設置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的設問和提問,更加側重于啟迪、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所設計的問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的設計著眼點要適中,如果問題的設計著眼點過大,能夠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但也會讓一部分學生對于問題的解決無從下手,沒有思路;問題的著眼點如果過小,學生思考的余地狹窄,會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對于課本上明確的書寫的答案,不用學生思考與探索,問題的解決也僅僅是個形式。問題的起點要高,落點要低,既能為學生提供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難以解決,需要進一步學習、思考的學習需求,又能讓學生看到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以及合作探究使問題得以解決。在整個核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營造寬松的對話氛圍,注意聆聽學生的發言,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并及時的作出反饋和引導。
3.加強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科學理論教育。
學科教學要依據立德樹人的方針,依據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及培養要求,集合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科學倫理教育。核心素養體系中的9 大素養就包括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公民道德、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的素養,這些素養的基本要點和關鍵表現涵蓋了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學倫理教育的要求。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對人的尊重,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是中華文明的思想內涵之一,學科教學要教育學生自覺地集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繼承以人為本的思想,把人的培養放在首位,教育學生學會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
科學倫理是科學技術研究與研究活動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想於行為準則。這些思想於行為準則規定了科技工作者以及共同體應該恪守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從觀念和道德層面上規范人們從事科技活動的行為準則。任何人在做出價值判斷的時候都要受到其所擁有的理論、信念的影響。科技工作者接受了科技倫理,就會自覺地把科技研究及其成果的應用置于倫理的規訓范圍內,不損害生態環境,不損害人類的生命健康,保障人類的切身利益,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科學精神不僅僅是從事科學事業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科學精神包括追求真理和實事求是精神,有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志向,有事不避難、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有嚴謹的求知態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尊重事實和證據的品格,具有實證意識,用于弘揚理性,能運用科學知識、原理和方法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孫明霞.課堂與核心素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辛濤,姜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J].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4]中國教育學會,光明日報教育部.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學生素質.光明日報,2015年12月8日第15版。
[5]鐘啟泉.課堂轉型:靜悄悄的革命[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三期。
[6]周光岑等.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問題”的特征[J].教育科學論壇.200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