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指以小組為活動主體,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通過探索研討、合作互助,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方式也在改革,課程在不斷地進行著改革,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突破和補充也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重視,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但是對于這種突破傳統教育的教學方式,存在利與弊,大大提高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但是也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不能真正的合作互動,流于形式,本文將會結合初中數學的學習特點,淺談小組合作對初中數學的有效性,從而提高初中數學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數學;小組合作;有效性
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對學習方式明確提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但在教學實際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未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效。
小組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分組問題:小組合作的關鍵就是分組,分組是否合理關系到學習的有效性是否被發揮,經過調查,小組內部的差異(優差)配合,小組間的平等分組原則能夠將分組的有效性大大發揮出來。簡單來說,在分組的時候,要考慮性別、性格、學習本學科的優秀生和困難生、男女生等這些問題都考慮到,在小組內形成了互補,每一個小組之間形成幾乎同等的競爭力量,對學困生要平等分配到各小組,達到平衡的目的,以優帶差,此時教師對學困生的鼓勵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比較科學的分組方式。。
(2)合作內容的選擇:教師所選擇的題目要能夠綜合體現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而且討論過程中可以滲透一些學習方法和數學思想,能夠突出重難點,有討論的價值. 在小組合作上, 學生之間要協調合作,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來,對于內容的選擇,并非所有數學課程都適合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可能是某課程的一個片段適用于小組合作,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的勾股定理中,勾股定理的證明;八年級上冊的全等三角形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都可以適用于小組合作的探究。
(3)參與度不夠:小組合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潛力,一般小組成員4-6人為最佳,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分工,并可以積極主動的跨越分工,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要確保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能參與合作探究。
(4)有效的課堂展示:小組合作的時間掌控是十分重要的,要結合課程時間有效地安排活動. 以大多數學生的水平為參照,來控制具體的學習時間;在小組合作參與討論時,教師的調節也是十分重要的,既要對學生的時間上有所掌控,也要不時的幫助各個小組指導他們的困惑,從而確保小組合作的順利進行。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有自己明確的任務,有自己交流討論的時間,集體的力量使得學生發現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促進深層探究,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積極性.
(5)評價方式:對一次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結果評價也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啰嗦耽誤上課進度,又不能不評價,此時,對教師語言和課堂掌控能力要求是十分嚴格的,如果說組織工作是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那么科學評價可以稱得上合作學習成功發展的關鍵。在評價時,既要重視對合作過程的評價,也要重視對合作結果的評價,通過科學積極的評價,學生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也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從而節約了紙筆練習時間。
綜上所訴,本文在初中數學教學的基礎上,系統的分析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也是我們未來很多年在數學教育上的不斷探討,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本人也提出了個人的一些看法,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既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自主創新精神,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建立, 提高了學生清晰的判斷力,建立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使學生更好地進行交流協作. 對于這種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還要不斷地探索,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要靈活調整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每一名學生的優勢,使課堂教學更科學、更合理、更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葉玉妹.初中數學有效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王紹光“如何破解中國教育投入不足的難題”南方網首頁教育教育時評 2011
[3]朱燕萍初三數學復習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新課程學習中》
[4]薛棟淺談《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學生評價《數學學習與研究》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