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
摘 要:課堂應該是學生活動的場所,老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從備課到課堂教學應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動機,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使“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效率,讓小學語文課堂真正充滿活力。
關鍵詞:氛圍;興趣;激勵;主動參與
我們每個人都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教學體驗,我個人深刻地感受到學生在課堂上如果是學習的旁觀者,看不到他們的積極參與,哪怕老師教得再多,也無法掩蓋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思考和行動的機會之少,亦即課堂效率低下。教學既然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就必須有學生的積極主動地參與。那如何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呢?下面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營造良好氛圍,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創(chuàng)造力最能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到開發(fā),只有民主和諧的環(huán)境,才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得到充分發(fā)揮,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營造民主和諧氛圍,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
(一)營造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
教師不要給學生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感覺,要包容學生的缺點,耐心地幫助他們。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時不時地朝學生發(fā)火,這會讓學生感到緊張,影響學習的情緒。我們不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時常對學生以微笑,會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生疏感,懼怕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學生如沐浴春風,心情舒暢,教師平和的態(tài)度影響著學生,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才會積極的思考、學習。
(二)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
美好的情境,可以產(chǎn)生巨大的感染力,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極大活力,為學生樂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教學《一個小山村的故事》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一邊播放小山村今昔對比的視頻,以前山上是郁郁蔥蔥的樹林,村邊是清澈見底的小河,聽見鳥兒在歌唱,現(xiàn)在樹木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小山村被咆哮的山洪淹沒;一邊播放人類的哭泣聲,使學生深切地認識“人與自然必須和諧共處,共同發(fā)展”這一文章主題。總之,情境創(chuàng)設的好壞,既表現(xiàn)了教師對教材駕馭的熟練程度,更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在競爭中,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
常言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悱憤心理,使他們的學習情緒處于最佳狀態(tài),調動學生渴求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呢?在教學中引進競爭意識對于小學生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他們好勝心強,一旦得到老師鼓勵、表揚,他們就會產(chǎn)生競爭意識,增添求知的動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例如在引導六年級學生背古詩詞時,大部分學生都覺枯燥乏味,背誦的進度很慢。于是我借鑒了寒假期間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比賽,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進行背誦古詩詞比賽。有了比賽就有競爭,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上來了,本來只要求在指定的時間里背6首古詩,有的學生競背了10首。背10首的同學有的用了1分多鐘,有的用了1分鐘,有的甚至快到只用了40幾秒。還有的同學為了爭擂主,更提出要比賽“飛花令”,這下子好玩了,為了背與“花”“月”等有關的詩句,課余大部分時間與同學、家長的交流都與此有關。他們背古詩詞不用我推著向前走,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其中。有了興趣的學習不僅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而且會讓人達到廢寢忘食,欲罷不能的地步。
三、在激勵中,學生主動參與落到實處
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施以不斷地激發(fā)、鼓勵。實踐證明,課堂上最好的激勵貴在教師精心設疑,讓學生在質疑中思考,在釋疑中解惑。學生只有在愉悅的心境下,思維才得以活躍,求知欲望才會更強烈。
例如,教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學期《凡卡》最后一段,結局似喜似悲,同學們都對凡卡的信爺爺收不到信而對他表示同情。見此情景,我因勢誘導:“同學們是不是都希望凡卡的爺爺收到他的信?”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是”。我追問:“那么大家想一想,凡卡的爺爺收到信后,會接他回鄉(xiāng)下嗎?”一石激起千浪,學生思維活躍,頓時議論紛紛,有的說:“我認為爺爺一定會接凡卡回家,因為他是凡卡唯一的親人,他不會看著自己的孫子被人折磨而不管不顧……”爭論到此,我又追問:“從同學們爭議看,凡卡即使寫清了地址,貼上了郵票,爺爺很快收到了信,同樣也無濟于事,那么凡卡的信寄到哪兒才有用呢?”沉默了片刻,學生思維迅速發(fā)展:“是啊,寄到哪里也沒用,因為人們是不會同情可憐的小凡卡的。”“對了,如果凡卡把信寄到我們這里就有用,因為我們可以把他接回來和我們一起住,還可以和我們一起上學,這樣他就可以過上幸福生活的。”就這樣,在老師精心設問下,不僅讓學生參與爭論,主動學習新知識,而且通過爭議對課文主題領悟得更深刻,也受到熱愛祖國的教育。
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教師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才能讓生命活力在課堂上真正有效地發(fā)揮,才能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才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我們必須牢記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
參考文獻:
[1]吳偉立:關于學生學習主動性地探究[J].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1).
[2]劉鐵芳,黃鑫.教學何以成為美好事物的經(jīng)歷[G].中國教育學刊(2014)07-0033-06
[3]自主學習方法與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