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爽
摘要:音樂不只能從聽覺方面帶給人美的享受,同時也可以對其它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人的感性能力培養,情緒的疏導與宣泄。而性格則是一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及心理特征,并通過某些固化的行為體現出來,如單純,堅強。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在小學階段,由于處于特殊年齡段,學生對于世界的認識還沒有形成,性格也沒有形成,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對學生的性格培養起到積極作用。相關研究也已經證實,性格對今后的人生有重要影響。本文就小學音樂教育中兒童性格的培養作簡要闡述。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兒童性格;培養
性格不只是對人的學習與事業有影響,更重要的是影響到了個人發展。當前教育工作中,單一的注意對學生智力方面提升而對學生的心理甚至是性格發展未能給予足夠重視。性格問題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拓展到了道德問題層面。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一部分,音樂以其獨特藝術魅力對人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通過學習音樂,讓學生感悟到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發展健康的審美情感,塑造完善的人格。
一、性格
性格是人格的一個重要的組織部分。從心理學的角來理解性格,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及習慣化行為方式中所表現出的心理特征。性格是由不同的心理特征組成的。通常來說包括了以下方面,對現實態度的特征,如正直,勇敢,勤勞,節儉,自信,懶惰,自負,消極,自卑,自私等,分為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性格的意志特征,情緒特征,認知特征。意志特征體現在自學,果斷,自制,盲目,軟弱,依賴等方面,同樣也為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情緒特征體現在主導心境,個人情緒控制等方面。而認知特征則體現在思維,感知,想象傾向的不同。對于傾向于積極一面的,將其稱之為良好的,健全的性格特征,反之則是不健全不完整的。
人的性格并不是嚴天生形成的,而在生活過程中受到后天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黃金時代就在兒童時期,個人行為模式與習慣在此時奠定基礎。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對孩子性格的培養,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就可能會對人格形成造成一定影響。并且想要施加影響就非常困難。通過不同年齡階段劃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兒童性格形成。性格的萌芽期在3歲之前,自我意識在此時開始出現。而2至5歲性格的雛形形成。6至11歲處于初步形成的階段并且不穩定,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二、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屬于美育工作的一部分,音樂體現了藝術美,包括聽覺藝術與情感藝術。音樂教育不只是教會學生相應的樂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與聯想能力,為審美能力提升奠定基礎。除此之外,音樂的作用還體現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并潛移默化的對人的成長起到積極作用。而美育則屬于素質教育的范疇,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重要內容。
三、音樂教育對學生性格的影響
(一)自我對于態度的形成
兒童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產生感悟。雖然這一時期,兒童無法用語言對其進行描述,但是這個過程是存在的,并作用于兒童心理。音樂教育可以為兒童營造一種輕松自由的氛圍,通過音樂來豐富自己的情感,進而引導關注自己的內心,并且依據自我內心的真實感受而有所追求。在不斷滿足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穩定、良好的性格。
(二)良好的習慣與態度培養
音樂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律,音樂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深對音樂的認知,同時還有知識的積累。因此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同是也能形成良好的態度。習慣與態度會不自覺的遷移,除音樂學習,在其它方面也能發揮積極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并最終影響到其性格的發展。
(三)正確認識的形成
兒童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并非是單獨的個體參與,而是教師與同學之間形成大的集體。某些音樂知識的學習需要教師與同學之間的配合,在合作的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準,才能保證整體結果最優。通過這一過程培養了兒童的團隊與集體意識,協作能力,集體榮譽感,同時也有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對性格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音樂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通過不斷強化這種集體與合作的意識,在以后甚至是日常的生活中,學生就會不自覺的將其作用于行為。
(四)對三觀形成的影響
讓學生正確的看待社會與人生是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音樂教育同樣對人的三觀形成有重要作用。音樂對人的三觀產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長期學習與日常積累與感悟,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性格。
(五)對想象力的促進作用
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卻是無限的,兒童在這一時期,思維沒有被固化,而且想象力也十分的豐富。而音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體現了作者的想象力。想象和聯想是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欣賞音樂,對兒童想象力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四、音樂教育培養兒童性格的途徑
(一)音樂作品的正確選擇
音樂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正確認識音樂教學對兒童的作用,而不能依靠傳統方式,只是教會兒童唱歌或者是簡單的樂理知識。同時也要意識到所選擇的音樂作品質量對兒童產生的作用。音樂作品選擇要結合到學生特點。由于在這一時期兒童身心尚處在發育階段,優美輕快的樂曲往往更能引起兒童的興趣,也更容易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從而引起共鳴。音樂選擇時,教師要適當的考慮到不同兒童喜歡的類型及兒童的欣賞與接受能力。比如,性格外向的學生可能會喜歡一些歡樂,輕快的音樂,而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則更喜歡輕柔型的音樂。以此來保證學生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到音樂教學工作中,發揮音樂教學的作用。同時也要考慮到節奏以及歌詞方面的因素。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流行音樂與兒童接觸的機率增大,其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可能對兒童成長起到負面作用,教師在這方面要正確引導,加以選擇引用。
(二)教學方式的選擇
音樂教學工作的重點不是讓學生掌握大量的樂理知識,也不是讓學生對所有技巧都熟練。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悟旋律中的美,培養正確的審美,對人格形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于兒童而言,在這一時期典型的特點是多動,對外界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教學工作開展時,要營造輕松的氛圍,以促進學生的感情得到激發,讓學生能夠主動的融入到教學工作中。不同的音樂作品表達的情緒不同,對于這一時期的學生而言,對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掌握要遠比掌握大量的技巧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作品的情感表達,感情韻律之美。通過不同方式為學生營造學習環境,能夠為學生的性格培養提供保障??偠灾?,音樂教學工作,對音樂內在的感悟要比外在的技巧性知識掌握更重要,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三)多樣的教學活動
音樂教學體現在具體的活動方面要多樣化。音樂不只是聲音的表達,同時也帶有肢體動作,通過肢體運動加深對節奏與情感的感悟。而節奏與韻律的作用又體現在讓學生的動作更加協調、優美。音樂組織形式包括了合唱、樂隊組織、演出、日常訓練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公眾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現實中常見的例子是班級里總會有比較安靜的學生,從性格方面來講,屬于內向型。這一類學生在表達,交往方面都不是特別主動,容易游離于集體之外,長期發展可能會產生孤僻心理,對今后發展不利。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采用適當的方法,讓學生從害怕表達到敢于表達,體驗成功的快樂,就可以慢慢的改變這一現象,從而對其性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結束語
作為美育工作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其審美的素養,通過音樂對其學習與生活調節,培養其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從而形成良好的性格。音樂學習不僅僅是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對兒童心靈的陶冶,通過藝術的熏陶感悟世界的真善美,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對學生的性格形成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冬青.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兒童性格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5(35).
[2]許鳳琳.小學音樂教學對兒童性格培養的作用分析[J].音樂時空,2015(12).
[3]徐莉琳.淺談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如何把握兒童的心理發展[J].才智,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