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珊
摘 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微課實施教學,能夠提升教學有效性,但是怎樣最大限度發揮出微課的作用,則是廣大教育者必須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主要闡述了高中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及教學設計,旨在給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微課;應用;教學設計
由于教學當中科技含量持續提升,微課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逐漸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因為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直接擊中要害的優勢,使用其教學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同時其也擁有較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所以,應該給予其高度的關注和更多的使用。因此,下面將進一步探索高中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和教學設計。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微課的意義
將微課應用到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這是因為微課資源當中的名師課堂講解能夠幫助教師強化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師能夠針對自己的發展需要使用自己喜歡的名師微課,經過觀看和學習,同時依照實際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另外,還可以提供教學課堂設計、課件、講課方法以及專家評價這些方法,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一般來講,高中語文教師在文學素養方面必須具備較高的水平,教師平時的自我檢閱通常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使用微課資源整理和分層功能,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微課可以強化學生自主和個性學習,這是因為其平臺具有極強的自由性,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需要去學習。因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存在較大差異,一樣的課程知識,部分學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理解,而部分學生在講解完之后就能夠掌握重點的知識。但是教師又不可以將教學設計拆分成幾節課程,這個時候,微課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學生能夠依照課程需要選擇視頻進行學習,這樣使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滿足。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及教學設計
(一)課堂中穿插微課,激發學生興趣
想要防止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興趣和動力等一系列的問題,教師應該把微課視頻穿插到課堂教學當中。微課視頻大部分時間比較短,內容精煉,能夠在較短的課堂時間內傳播更多的重點知識,進而實現高效學習的目的。課堂和微課結合的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興趣,它就相當于一支興奮劑,為無趣的課堂教學注入更多的活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赤壁賦》的過程中,這篇文章中所存在的歷史背景十分復雜,使用的語言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思想隱晦難以體會。在具體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先介紹這篇文章的背景,給學生引入文章的內容之后,再帶領學生閱讀全篇課文,解決重點的字詞,這個時候可以給學生放映和這篇文章有關的字詞微課視頻,使學生利用微課對這篇文章進行學習,然后繼續實施教學內容方面的其他安排,這樣能夠從根本上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二)設置微課作業,穩固學生效果
由于課程時間較短,通常沒有辦法包含教材文章中的所有重點,所以,十分有必要利用微課的力量。應該使用一些空余時間觀看微課視頻,優化知識。想要使教學進度保持一致,教師應該將微課視頻觀看作為課后作業安排給學生,并且發揮監督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講解《雷雨》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僅僅利用上課的時間無法使學生對課文產生一個相對全面的認知,所以,必須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作業,讓學生對雷雨話劇具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還能夠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自主意識。這里有一點必須引起教師的重視,在安排作業的過程中,必須盡量減少別的作業數量,防止給學生帶來較重的學習壓力。
(三)復習過程中利用微課
因為微課通常是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因此,其特別適合在期末復習或者是高考復習的過程中應用。在復習的時候,查漏補缺始終是教師和學生都比較困惑的問題。學生數量較多,教師不清楚學生的缺陷,學生也比較苦惱教師講解的并不是自己需要的內容,這樣會導致教學資源的浪費。而使用微課,教師不用再挖空心思去研究學生哪方面欠缺,學生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利用課余時間補充自己欠缺的地方,這樣有助于在期末時候更好地完成復習,促使知識更加全面和系統。
還有一些學生理解方面十分困難,而教師因為自身擁有比較豐富的知識,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造成復習內容不夠全面,使用微課這一平臺,學生不用一直等待教師講解自己不懂的知識和難點就可以很方便地學習到自己需要的知識。
通過本文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微課應用及教學設計的進一步闡述,使我們了解到微課因為具有短小精悍,直接擊中要害的優勢,使用其教學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同時其也擁有較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所以,應該給予其高度的關注和更多的使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使用微課,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給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齊兵.高中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價值與策略[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4):122-123.
[2]張桂芬.微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4(1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