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鵬+陳東風+蔣建清+李瑛+鄒國平

[摘要] 目的 探討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應用關節鏡治療的效果及術后疼痛的危險因素。 方法 收集2015年7月~2016年9月我院治療的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患者106例,按不同術式分為觀察組(采取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n=68)和對照組(采取半月板次全切術,n=38),比較兩組的手術效果,并根據患者的術后情況將患者分為無痛組和疼痛組,分析術后疼痛的危險因素。 結果 兩種手術療效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術后疼痛危險因素包括冷敷、關節軟骨損傷、負重時間、平均年齡;無痛組術后Lyscholm評分顯著高于疼痛組(P>0.05)。 結論 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患者應用關節鏡治療,可取得理想的療效,而冷敷、軟骨損傷等是患者術后疼痛發生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半月板;膝關節;關節鏡;疼痛;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684.7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8-008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rthr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joint discoid meniscus injury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pain. Method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knee joint discoid meniscus injury who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September 2016 were collected and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arthroscopic meniscus angioplasty, n=68) and the control group (subtotal resection of meniscus,n=38)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The surgical effect was analyzed between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ostoperative condition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painless group and pain group.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pai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surgeries(P>0.05). The postoperative risk factors of pain included cold compress, articular cartilage injury, weight-bearing time and mean age; Lyscholm score after the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inless group than in the pain group(P>0.05). Conclusion Arthr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joint discoid meniscus injury can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and cold compress and cartilage injury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pain.
[Key words] Meniscus; Knee joint; Arthroscopy; Pain; Risk factors
盤狀半月板損傷是膝關節常見疾病之一, 盤狀半月板臨床上又稱為盤狀軟骨,其發病因素至今尚未明了,其形態特征表現為體部增厚,膝關節內部正常結構被改變,與正常半月板相比,其在收縮、卷曲變形方面的能力較差[1],因而,受到外力作用時易出現損傷,甚至發生撕裂現象,從而對患者的關節功能造成影響,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目前,臨床上針對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主要采用關節鏡治療,以達到改善患者半月板功能和結構的目的。本文收集我院106例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患者進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討關節鏡治療的效果,并分析導致患者術后疼痛的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收集2015年7月~2016年9月期間于我院實施治療的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患者106例,本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于研究同意書上簽字,選取病例均經MRI檢查確診,均為單側且為外側半月板損傷;排除手術禁忌證者。106例患者按不同術式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68例采取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男38例,女30例,年齡15~68歲,平均(37.1±5.6)歲;受傷部位:左膝31例,右膝37例;損傷原因:墜落16例、車禍傷21例、運動扭傷31例;Watanabe分類:寬大型22例、圓盤形46例。對照組38例采取半月板次全切術,男21例,女17例,年齡16~68歲,平均(37.4±5.7)歲;受傷部位:左膝18例,右膝20例;損傷原因:墜落8例、車禍傷13例、運動扭傷17例;Watanabe分類:寬大型15例、圓盤形2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受傷部位、受傷原因及Watanabe分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首先予硬膜外或者全身麻醉,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90°,于常規消毒后完成鋪巾工作;應用膝關節鏡(30°廣角),將膝關節前內、外側作為手術入路位置,而針對手術難度系數相對較高的患者,可增加髕韌帶正中作為手術入路方式;完成進鏡操作后,于鏡下對患者各腔室、半月板的相關情況進行全面觀察,針對盤狀半月板,對其類型及損傷范圍、類型、部位進行觀察。
1.2.1 半月板成形術 關節鏡置入成功后,打開冷光源,入路方式為前內側,植入刨削刀,對增生滑膜進行清理;入路為前外側,則將藍鉗置入,達到輔助的作用,切除增厚體部,并修整切口的邊緣處,將半月板的結構保持為C形。針對撕裂(層狀)的患者,可對下一層進行切除,而針對撕裂(桶柄狀)的患者,可以隨著撕裂邊緣完成成形操作。對患者實施手術的過程中,需保護前后角附著點、膝橫及板股韌帶[2-3]。
1.2.2 半月板次全切除術 關節鏡置入成功后,將冷光源打開,對增生滑膜的操作與半月板成形術一致,從前外側,將藍鉗置入,達到輔助的作用,對損傷嚴重的半月板進行清除;而針對撕裂情況,對周邊組織造成影響的患者,應將對應半月板軟組織切除,且對碎屑進行清理,同時完成關節腔的清洗操作,并予生理鹽水沖洗[4-5]。
1.2.3術后操作 兩種手術方式完成后,為預防存在組織殘渣,需依次檢查關節腔等,于關節鏡等醫療器械退出后,關閉手術切口。術后繃帶包扎,觀察患者心率等生命體征,同時,予止痛、抗凝、抗炎及相應康復鍛煉[6]。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標準[7]:評分應用Lyscholm膝關節評分,優:90分以上;良:81~90分;可:60~80分;差:60分以下;無痛組:優+良,疼痛組:可+差;疼痛危險因素評估包括關節軟骨損傷、負重時間等;并評估無痛組和疼痛組手術前后Lyscholm評分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對收集、整理的數據選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不同手術方式的療效比較
不同手術方式的優良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術后疼痛危險因素比較
根據患者的術后情況將患者分為無痛組和疼痛組。疼痛組手術方式、體重指數與無痛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疼痛組冷敷率明顯低于無痛組(P<0.05),疼痛組關節軟骨損傷率明顯高于無痛組(P<0.05),疼痛組負重時間超過1周率明顯高于無痛組(P<0.05),疼痛組平均年齡顯著高于無痛組(P<0.05),見表2。
2.3兩組術前術后Lyscholm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Lyscholm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組Lyscholm評分均高于術前(P<0.05),組間比較,無痛組Lyscholm評分明顯高于疼痛組(P<0.05),見表3。
3討論
盤狀半月板在臨床上指半月板體部呈現出盤狀,且形態異常,相對正常半月板而言,厚而大,其臨床發病率約10.9%,且外側明顯高于內側。目前,臨床上許多學者認為,盤狀半月板的發病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其損傷機制則與盤狀半月板組織學、解剖學結構異常及兒童盤狀半月板損傷三方面有著密切聯系。而盤狀半月板臨床常見損傷因素則為扭轉外力,發生損傷后,患者常見癥狀為疼痛不適,再加上患者盤狀半月板具有形態、功能異常的特點,因而發生損傷后,膝關節功能可能出現紊亂[8],患者膝關節功能受到限制,從而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因而,臨床上需要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方案。
目前,臨床上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可分為兩種方式,其一保守治療,但是,療效不明顯,臨床應用價值低,其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該病患者的主要手段,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開放手術,但是,近年,隨著我國醫療技術和設備的發展和完善,關節鏡治療逐漸取代開放手術,成為盤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關節鏡治療具有高效、恢復時間短、創傷小等特點[9-11],而關節鏡下治療主要為兩種手術方法,分別為半月板成形術和半月板次全切除術,表1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方案的優良率分別為92.65%和92.11%,差異不明顯(P>0.05),提示,兩種手術方案的治療效果相當。臨床認為,針對盤狀半月板損傷患者,應用關節鏡手術治療時,需準循以下原則:于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盡量實施成形術,若無法成形,治療時,應該盡可能為患者保留相對穩定、健康的半月板組織。關節鏡下成形術可保證在消除患者水平剪切力的基礎上,對患者半月板載荷傳導功能進行保存,從而使患者膝關節生物力學現狀與正常人體相近[12-13]。
關節鏡下實施手術除了上述提到的優點外,術后應用關節鏡可對切除范圍進行準確的判斷,避免盲目切除,可減少組織損傷的優點[14]。從表2結果可知,患者術后疼痛與患者年齡、是否冷敷、關節軟骨是否損傷、負重時間4個方面的因素有關,分析其中的原因,關節軟骨損傷增加了膝關節功能紊亂;年齡較低的患者,其膝關節組織、血液循環情況優于年齡大的患者,有利于組織修復;冷敷在幫助患者改善關節疼痛、腫脹方面效果較好,促進患者手術后的關節功能恢復;而負重時間方面則是,早期進行負重訓練,可對切口愈合效果造成影響。表3結果顯示,手術后疼痛組Lyscholm評分(88.27±4.21)分低于無痛組(95.13±3.26)(P<0.05),提示,無痛組關節功能改善情況優于疼痛組,表明,相關危險因素對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可造成影響。而本次研究結果與金亞平等[15]文獻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患者應用關節鏡治療,可取得理想的療效,有效改善患者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而冷敷、關節軟骨損傷、年齡、負重時間則是患者術后疼痛的危險因素,而對于術后疼痛者而言,其關節功能改善情況明顯不如無痛者,因而,臨床上針對可控疼痛危險因素,應做好改善措施。
參考文獻
[1] 朱偉,朱禮賢,陳春茂,等.關節鏡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的臨床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10):945-947.
[2] 馬驍,劉成,李丹,等.關節鏡治療兒童盤狀半月板損傷32例體會[J].創傷外科雜志,2011,13(1):43-45.
[3] 張麗萍.膝關節盤狀半月板的MRI診斷觀察[J].中外醫療,2016,35(3):193-194.
[4] 張明,韓曉銳,王巖峰,等.關節鏡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4):351-352.
[5] 谷紹芳,譚瀟,王萍,等.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的療效及術后疼痛的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3):483-485.
[6] 羅麗娟,劉文斌.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效果觀察及康復護理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8):77-78.
[7] 劉海峰,錢文杰,朱建國,等.關節鏡下治療青少年盤狀半月板損傷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學工程,2011,18(12):1834-1835.
[8] 艾笛,雷光華,于方,等.關節鏡下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的術式選擇和療效探討[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3,(5):285-287.
[9] 褚鴻珺,蔣磊,高永,等.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的關節鏡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4):91-91,92.
[10] 王凌, 馮德宏. 不同關節鏡手術方法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74例臨床探討[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18(12):1974-1977.
[11] 徐毅. 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52例(側)[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11(3):5-8.
[12] 彭偉,李博. 關節鏡下盤狀半月板損傷治療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 創傷外科雜志,2014,16(2):137-139.
[13] 王慶,黃華揚,張濤,等. 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縫合術治療盤狀半月板損傷的近期療效研究[J].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5,9(3):26-29.
[14] 唐進,吉明,廖乙名,等. 盤狀半月板損傷修復:關節鏡下縫合成形結合玻璃酸鈉注射[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37):5943-5949.
[15] 金亞平,徐剛,金建華,等.關節鏡治療膝關節盤狀半月板損傷的療效及術后疼痛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11):1796-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