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霖
摘 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在各學科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德育課程,注重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性、體驗性和行動性,將本學科特征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結合,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以促進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道德與法治;對策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依據時代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轉變以及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經歷了數十年的理論實踐研究,如今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的應用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科領域進行探究與實踐,是達到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在情感與知識技能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走過場
在學校與教師方面,為了順應課程改革的潮流,部分學校雖在課堂教學形式上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卻沒有對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具體實施進行合理的探討和研究;在學校教學制度方面并未進行系統全面的合作學習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時缺乏對教師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集體培訓和實地考察,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流于表象,素質教育的改革落實的并不到位。
在班級與學生方面,班級和小組氛圍對于學生的整體參與度也是有很大影響的,有的班級或小組整體較為沉默,小組合作學習中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學習效果不明顯。
2.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設置不合理
一個方面是在探究內容的選擇上:有的教師選擇的探究內容沒有討論價值,如課本中基礎的學科知識或基本常識,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不予重視;有的教師選擇的案例素材過于老舊或不貼合實際,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在道德、情感上的體驗和感悟,案例的使用也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近期的時政熱點中選擇,案例素材的選擇若不符合生活化時代性的特征,學生則不能感同身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沒話可說。
另一個方面是在探究問題的設置上:有的教師設置的探究問題數量過多,或者語句太長,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心理產生壓力,或者對問題的理解不全面,尤其從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角度出發,過多的問題設置導致多而不精,不利于促進德育教育的思考和升華。
3.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參與程度不均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進行過程中,有的學生平日成績優秀且擅于發表觀點,在討論中容易產生“話語霸權”的現象,其他小組成員發言和展示的機會較少,或者由于成績上的不自信而選擇沉默;有的學生受自身性格的影響,或者屬于班級中的“后進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經意間的“被邊緣化”,沒有參與到小組合作的過程當中,在交流中的學習效果和體驗就會比較差。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問題的改進對策
面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應當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法的發展觀來看待,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和總結,結合具體的學科實踐經驗與理論成果,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1.組內成員合理分工,人人同責
在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應對組內成員進行合理明確的分工。組織管理方面設定紀律組長,各學科學習方面設定學科組長,做到分工明確,人人有責;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組內成員互相監督,輪流發言,做到學習過程共同參與,學習成果共同享有,人人同責;并設定一對一的“組中組”模式,以互補為原則對學習問題尤其是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相互輔導,還包括進行學習互評、作業互批。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進行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分工進行案例的展示與表演,轉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枯燥無味的固有印象,在語言的交融碰撞中使課堂生動有趣。
2.探究內容貼近生活,層層深入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探究內容的設置會直接的影響到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效果。教師在進行探究內容的選擇和設置時,首先應做到案例的選擇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符合當下的時代特征,比如共享單車,網絡中的表情包,APP帶給我們生活的轉變等等,在內容上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讓學生們有話可說;其次在探究問題的設置上,要具有開放性、簡潔性和可探究性,提出具有深入思考和探究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多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的思想不局限于課本和學校,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的設置也不易過多,且語句表達間接明了,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最后在探究內容的整體設計上,要做到層層遞進,邏輯分明,有利于幫助學生在知識建構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質量。
3.教師進行有效管理,積極反饋
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時,教師應走下講臺進行適當的組織和引導,深入集體中和學生探討交流,有利于在學生產生疑惑時進行及時的反饋和互動,增強和學生間的感情,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此外,注意觀察學生間的參與情況,對于氣氛較為沉悶的班級和小組多多引導和溝通,以幽默生動的對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班級氣氛過于活躍的班級在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管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進行結果匯報時適當的追問、總結和升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科知識與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于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當中,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德育目標與學科理論有機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的將小組合作學習理論同本學科特色相融合,以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時代性為出發點,設置探究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小組的合理分工、團結協作與教師的引導、促進有效結合,以此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有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