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能旺
摘 要:語文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也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學科。新課程標準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通過語文教學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能夠在獲取語文知識的基礎之上,獲得情感方面的成長。這就要求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挖掘教材內容之中的情感因素來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發展,為學生現階段的學習以及未來的發展都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學;學生;教師;環節
情感,是人們內心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觀點而產生的感覺和反應。情感教育是豐富傳統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通過情感教育,用善良的、美好的、溫暖的、正面的、積極的引導方式,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從心靈、道德層面給與指導,給與幫助。當然,把情感教育完美的融入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之中,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需要長期的摸索,找出最佳的適合學生,同時也適合教師開展教學的方法。把情感教育融入于語文教學之中,這也是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教學水平一種極大的鍛煉和提高,對豐富語文教學方法大有裨益。
一、深入了解學生
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學生的需求也是一樣,他們每個人對于情感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學生需要的是教師不斷的鼓勵和贊揚,有的學生則需要的是教師更多的關注,有的學生則需要的是學生耐心的引導等等,教師需要全面的了解不同學生不同的需求,這樣才能有更多更加有效的情感投入。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需要走入學生的情感世界,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找到學生情感的投入點。具體操作時,可以結合不同年級教材的特點,在教材中找到和學生心理相通的篇章,通過文章的故事或者人物喚起學生對教師情感投入的反饋。重點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在教材中尋找、檢索、提取與學生情感需求相對應、甚至共通的信息,讓學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進而引起心理共鳴。
二、注重個性發展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活動,師生雙方在共同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交流師生間的人際情感。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和學生之間如果沒有一種情感上的溝通,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就很難收到應有的效果。教師的情感起著感染和動力的作用,師愛是這種情感的具體體現,猶如陽光、雨露。因此,教師作為組織者,應處處以學生為本,對學生既要“曉知以理”又要“動之以情”,發揮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教師要調整自己的教學心境和情緒,發展自己維持教學活動動態平衡的能力。即在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和情感因素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選擇適宜多變的教學方法,正確評價自己和學生,從師愛出發,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授課藝術,為學生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提供實踐并獲取成功的機會。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自然的流露出對學生的信任、期待和尊重。相應地學生也會對教師產生敬愛、信賴和期待之情,并會積極配合教師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自信心也隨之產生。學生的這種合作性的情感會促使教師的教學心境更趨良好、教學動機更趨合理、教學更具有創造性和反思性,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反思性學習。
三、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語文是一門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異常緊密的學科,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充分的利用語文這門學科的這一特點,將教材內容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系,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來感悟教材內容之中的情感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情感體驗會更加的真實,對于學生內在情感的熏陶和塑造作用也會更加的強烈。在這個方面教師也要不斷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在生活之中學習,在學習之中生活,將時時刻刻的學習都變成一種感悟,用心去體會生活和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得到非常有效的激發和提高。
四、掌握融合技巧
1.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
(1)深入品析文本,引導體味情感。教師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中的要點、重點,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努力體驗,以便真正把握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要使自己在教學中能用教學內容所內含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自己必須首先被這種情感打動、感染。深入鉆研教材的過程,就是教師體驗作品的過程。教師理解得越透徹,給學生講解就越透徹,對學生的感染也越深。
(2)創設教學情境,誘發情感共鳴。兒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顆小小的石子,就會使它泛起粼粼波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感人情節,巧妙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等電教化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不但能為語文課堂增輝添彩,還能拉近教師、學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
2.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
學生作文是一個立足于個人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的心智活動。學生之所以寫不出作文來,就是因為作文教學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所以作文訓練必須與生活、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要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從生活中尋求寫作的素材,解決無話可說的矛盾。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感。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創設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語言描繪”、“實物演示”、“聲像渲染”、“生活再現”、“現場表演”等,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學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經過長期的練習,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情感,語言積累也隨之豐厚起來,作文自會大有長進。
(2)時常練筆,積累情感。除了在作文課堂上,學生的隨筆本是教師培養學生積累情感體驗的最佳土壤。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外寫日記、周記,做讀書筆記等。通過這些形式多樣、靈活自由的練筆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積累材料與情感。同時,學生的隨筆本也可成為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這樣做,既能溝通師生情感,又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加強評改,深化情感。評價和批改是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認真、恰當,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如果只是敷衍了事或者過于嚴厲,學生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因此,對于學生的評價,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水平因人而異,要給予不同的評價。例如,針對那些后進生,教師要發現他們的優勢和長處,并及時進行鼓勵和表揚。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情感的投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教學的激情感動學生,激發學生情感的投入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特色。